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红梅  宁云才  齐秀辉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198-202,216
基于ARDL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了1965—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在长期和短期内CO2排放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根据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能源消费是CO2排放的主要原因,而CO2排放增加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了降低CO2的排放量,一方面需要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寻找现有能源的替代资源。  相似文献   

2.
梳理了内蒙古节能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分析了内蒙古能源消费利用的现状特点,指出了内蒙古节能面临的困境,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特点,从节能领域、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策市场等多角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李波安 《科技广场》2009,(10):24-25
近年来,随着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江西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照此发展必将给江西的节能减排带来压力.本文对江西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品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改善我省能源消费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途径之一便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相似文献   

4.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计算了秦皇岛市2001-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果显示: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年增长12.43%;碳排放强度缓慢增加,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1.372 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3.59t/a,是中国人均排放量的2倍.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解释了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秦皇岛市第二产业结构差是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能源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5.
周勇 《科技风》2022,(9):136-138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能源消费增长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农村的消费模式也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所呈现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样的情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成为十分关键的制约因素。对此,需要进一步有效优化和完善农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切实体现出更加良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应用,进而呈现更加良好的能源消费环境效益。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当前农村能源消费的现状以及环境效应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农村能源消费取得可持续发展效益提供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   

6.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解决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1980—2016年GDP及万元GDP能源消费量数据,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研究能源消费及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两区制性质,发展趋势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具体体现在周期阶段的转换概率不同以及周期阶段的持续期不同。尤其是2010—2016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速逐步放缓,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出现了逐步脱钩的趋势,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北京全市及各主体功能区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2010年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从32.2上升为33.4,生态与环境压力仍处于不断加大阶段,其中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和PM2.5排放对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贡献较大。各主体功能区之间能源消耗的生态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生态与环境压力从核心区向外快速递减,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为3 983.48,分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2、91和1 062倍,除生态涵养发展区外,其他三大功能区的生态压力均占生态与环境综合压力的90%以上,生态压力突出。此外,在2005-2010年期间,除生态涵养发展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略有降低外。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均呈现增大趋势,分别增大了25%,7%和22%。  相似文献   

8.
中国交通发展的能源消费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分解模型,对1980-2001年交通能耗的因子贡献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服务量的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运输结构的变化加剧了这种增长,过去实现的能耗强度降低不足以抑制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近年来能耗强度更显示出增加的趋势,交通石油消费增长趋势不可避免。需要综合规划与布局,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02年~2015年北京市的空气环境与经济数据,以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建立模型,探究北京市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1年至2011年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GDP、能源消费等方面的数据,采用徐国权等提出的碳排放公式和对IPCC等四大机构的碳排放系数求平均值确定碳排放系数,对2001—2011年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节能减排与环境压力巨大。针对目前现状,提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倡导人们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对陕西省2001—2011年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费从2001年的3 033.15万t标准煤增长到2011年的9 760.10万t标准煤,年均增长12.40%;碳排放量由2001年的2 463.30万t增长到2011年的10 567.49万t,年均增长15.68%,其中由煤炭引起的碳排放量占74.67%;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针对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现状,提出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改变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建议,积极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能源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浓度与日俱增。工业化之前,二氧化碳全球排放量只有几亿吨,二氧化碳平均浓度180PPM;上世纪70年代,工业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150亿吨,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上升到200多PPM。科学家们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会加速气候变暖,随着温度将提高2到3度,而温度提高2度之后就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循环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认  相似文献   

13.
世界能源消费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能源消费存在较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当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大多是静态和定性分析.本文对世界能源消费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及其变化开展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能源资源丰裕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速较快、单位GDP能耗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也较快.尽管世界人均用能量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能源消费不平衡性略有减少,但广大发展中国家能源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发展中国家电力普及性较低、固体能源占居民生活用能比重高.中国为促进世界能源消费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或地区单位GDP能耗对世界单位GWP能耗下降的贡献中,中国的贡献占了1/3;中国也为降低世界人均用能差异发挥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产业密切相关。本文利用1986--2006年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时甘肃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对策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及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采用清洁煤发电技术及集中供热等措施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结合1990—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显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槛值时,虽然技术进步仍会促进能源的消耗,但其推动作用会逐步减弱,且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从关注能源供给到重视能源消耗强度约束是“十一五”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应对气体变化的要求和国内资源环境制约的压力,从能源强度控制过渡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能源政策进步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能源消费强度向总量过渡控制的战略意义,既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动力.本文还基于浙江省资源小省和经济大省的矛盾现实,提出了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实现路径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PVAR模型,研究中国30个省份2004—2016年全部区域、高碳区域和低碳区域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消耗间的传导机制,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指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减少能源消耗存在正向效应,技术创新和高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经济增长有正向脉冲的影响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对能源消耗具有较高的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之间并不表现出Granger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我国表现出明显的能源推进型经济增长模式.此外,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政策,解决能源消费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包括:需要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采用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以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传统能源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郑义  秦炳涛 《科研管理》2016,37(8):130-139
本文基于中国1970-2010年能源消费、劳动、资本、碳排放及产出数据运用PSS(2001)协整检验法以及TY(1995)因果检验法研究这些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及其长期协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能源消费、劳动以及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效应,碳排放的作用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只有劳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基于因果检验法我们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实际产出均呈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结论表明中国若要有效减排,短期内势必要以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但是从长期来看政府推行的节能减排战略不会阻滞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