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是对全国年用能量在10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按装能耗监测企业端设备,并实现企业用能主要指标数据到国家数据接收服务器的及时上传,再由平台软件支持进行宏观能耗分析的一套在线信息化系统。该系统主要服务于两类用户,各级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企业。本文通过分析两类用户不同需求,提出建设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路线和实现设想。  相似文献   

2.
《青海科技》2014,(1):61-61
<正>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让用能单位以零资金投入的方式,对现有传统照明进行LED照明的节能替换改造,从而实现节能效益分享。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项目零投入:用能单位无需提前支付任何费用给节能投资公司,节能投资公司先期为用能单位提供改造,照明所需等均由节能投资公司负责。节能效益回报高:节能项目实施后,用能单位实现能源成本下降60%以上,用能单位与节能投资公司在合同期限内节约下的能源消耗费用按合同约定比例进行分享,合同期限结束  相似文献   

3.
信息不对称下节能服务外包合同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虑一个风险中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和一个风险规避的用能企业在节能成本上具有不对称信息,采用一个能源费用节约额的线性函数作为用能单位向节能服务公司的支付,建立了一个斯坦伯格博弈模型来研究节能服务外包合同的设计。研究发现最优合同是效益保证和效益共享两种形式的结合,即节能服务公司向用能单位支付一个保证的节约额,然后双方共同对最后实现的能源费用节约额进行分享,且保证节约额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分享比例随节能服务公司的效率、节能绩效的不确定性和用能单位风险规避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18)
当今时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节能降碳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都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工作,对重点用能设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重点用能设备的设计层面,开展节能降碳相关研究分析较少。本文首先对重点用能设备设计中节能降碳理念运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概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必要性,最后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和客站节能的分析入手,重点从中央空调系统整体节能控制方案和中央空调系统集中控制设计方案分析了客站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6.
薄荫佑 《今日科苑》2010,(14):17-17
“节能减排”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点强调的问题。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事业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却忽略了我们身边的“节能减排”工作。当然企事业单位是用能大户,“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然而我们把身边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好,那么,全民动员起来,可是一项非常可观的数字,同时这也可以养成“节能减排”的好习惯,更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为此,本文就把我们身边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妙招提供给大家。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循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依法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成后,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住宅建筑为建设部指定要求采用节能技术的建筑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根据化工行业用能的特殊性,从加强能源管理、采用新的节能工艺和设备、降低动力消耗、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能量综合利用、并且指出高效节能设备的前景良好,并从高效节能新设备和旧设备的节能改造两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某金矿采选冶企业对现有能源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升级、用能的合理性分析、节能潜力挖掘等方面的重点需求,依据相关资料明确了诊断重点,确定了诊断依据,编制了工作计划,并对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计量器具、实际用能情况、能源管理等方面进行现场踏勘,通过汇总诊断结果,分析其节能潜力,最终提出了节能节水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系统。随着公路通车里程的快速增加,机电系统的各项费用已成为营运单位的巨大负担。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节能要在满足高速公路对机电系统具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目的,节能设计中的具体节能设计措施与途径主要包括隧道洞口亮度的节能调整、洞内照明分段照度的优化设定、设计中供电线路的节能措施、节能灯具的选取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节能设计在保证为驾驶员提供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的前提下,减少了能耗,降低了运营成本。本文主要以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设计为例,探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节能设计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节能设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耗能产品是我国推进节能减排战略的重点,需要系统研究其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建设与节能减排协同效应的关系。运用价值流分析方法和欧氏空间坐标系分析方法构建产品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及其协同效应三维分析模型。以一高耗能产品为例,分析各项技术的节能减排原理、效应以及技术体系协同效应。结果表明,该三维分析模型对于深入研究高耗能产品的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建设与节能减排协同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田权 《科技风》2015,(3):190
水资源管理一直是我国现代化管理中的重点,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大背景下,节约用水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在建筑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认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技术控制、施工流程等几方面实现节水节能的应用,取得较好成果。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常见的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并对新型节水节能技术创新进行简单分析,旨在提升施工建设节水能力,实现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坚持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即节能减排,这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道路。而合理用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合理用能评估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基于此,文章对资产项目合理用能的评估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为节能减排的实现奠定了相应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全国各工业行业力促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就国内供热锅炉这块而言,目前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具体方案和目标,现状不容乐观。在对锅炉运行状况监测、调节和控制及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供热锅炉节能减排工作有所警示。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循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依法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成后,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住宅建筑为建设部指定要求采用节能技术的建筑物之一。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制约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面临着能源危机,而在加强能源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降低能耗也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代替、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飞速发展,同时建筑耗能所造成的资源流失也触目惊心。在住宅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能耗,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张强 《科技风》2014,(7):115-115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户热舒适性愿望的不断提高以及节能减排与绿色环境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等,使得集中供热系统规模扩展、智能控制以及复杂程度等成为系统的难点与重点。作为供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热站的能耗问题将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换热站的节能控制对整个城市供热系统的节能控制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所以,在实际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换热站系统的节能控制效率,旨在为提高换热站供热系统的工作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8)
为了提高对能源消耗的监控力度,为我区的发展以及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能源监控系统,对重点耗能单位乃至是所有企业和单位进行高效、实时的监控。而系统的架构问题决定了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扩展性问题。本文对区外几个试点能源监控系统的架构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为我区的能源监控提出一套更加完善的系统架构,该架构基于B/S分层架构技术,分为五个层面,具备更加完善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能够产生各种能量资源的总称,它是自然界中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即提供能量的来源。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的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能源计量是用能单位科学用能、管理节能的重要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