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文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对英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制度逻辑进行分析。英国职业教育制度经历了4个阶段,以个人需求、产业需求和国家需求为推动力,克服了企业积极性欠缺和政府主动性欠缺的问题,实现了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模式的转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文化观念,兼顾职业教育相关各方需求,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技术职官":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师资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技术职官"是手工业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师资.其中,畴官、农官、工官、商官等皆在相应领域发挥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在"官师一体"总体特征之下,古代技术职官制度凸显出"资源优势"与"效率压抑"、"技术精神"与"产业异化"、"教育传承"与"教育异化"、"民本思想"与"官本属性"并存的多重效应.尽管时代发生巨变,但剖析古代技术职官制度对于职业教育本质理解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关于实行职业教育制度的思考吴福生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是一部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法律。它的诞生,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推动和加快我国教育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  相似文献   

5.
职教政策的变化对个体教育选择起到了引导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优惠政策赋予职业教育"生计取向"和"地位取向"双重价值,使其进入了"基础不牢的繁荣期";步入上世纪90年代,政策的转变引导个体形成"偏普倾向",职业教育走向衰落;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逐步实现规模性复苏,但与其真正的复兴还有相当的距离。努力满足人们的"生计需求"和"发展需要",使职业学校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应当成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探索时期、蓬勃发展时期、规范建设时期和提质创新时期。促使该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职能调整以及主体发展需求等,由于受到高昂的构建成本、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影响,该政策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王棒 《职教论坛》2020,(5):75-80
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事关退役军人的"二次专业化"和我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进入21世纪,我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历经初步探索期(2010年以前)、正式确立期(2010-2017年)以及深化改革期(2018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发现,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的变迁深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兵役人口与大学人口重叠以及社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深层结构的影响。政策变迁的动力主要源于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用工权确立以及职业院校的生源挑战等。为此,未来我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的政策目标应由"机会拓展"走向"质量提升",政策制定上校企等利益相关者应由"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应破解已有的路径依赖现象,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基本上经历了萌芽、起步探索、初步发展、制度确立及制度成熟五个阶段。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是新与旧、中与西不断斗争、不断融合的过程;不是由政府自觉确立而是由教育界发起并促其形成的过程;是中国教育先导们实践"教育救国"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通过对当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考察,批驳了当时人们把职业教育"正当主义"等同于"衣食主义""生活主义"的错误认识,认为"衣食主义"过于狭隘,"生活主义"太过宽泛,都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旨。指出,职业教育的"正当主义"应该是"生利主义",而非"生计主义"。认为"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强调的是"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注重个体的产出能力和利民利群的社会价值,与职业教育的本旨相符合。并从职业教育的四大要素:职业教师、职业设备、职业教材、职校学生角度,分别提出了可操作的改革发展建议。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源头和动力--一种新制度主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考察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市场化现象,发现了市场化的源头为招收走读自费生,并且在具体分析市场化过程当中,发现其动力来自于高校内部的一些精英的意识和努力——他们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机构自身的利益,而且为其合法化做出努力。而这一合法化过程以“扩大高校自主权”概念的提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对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历史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终身性、市场导向性、多元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根据。两种高考的改革动向以及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改革方向,也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英国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政府在职业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作用。法律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的构建,建立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取消双重制、构建统一的教育市场和促使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走向市场是英国职业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根源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相应的制度安排出现偏差.高职教育的困境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制度经济学的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和健全产权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才能跨越障碍,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恢复、调整、改革和高速发展,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实施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已往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研究仅停留在表层原因的分析上。本文提出,应深入到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培育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国情的职业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什么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具有哪些特征,这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然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是观点各异,众说纷坛,出现了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未能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来理解高职教育,未能分清高职教育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实践证明,只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整体的经费投入情况,需要对中等职业四类学校总体经费进行研究.通过对2000-2006年经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总经费在2002年以后增加较快.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总经费、财政性经费、预算内经费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增加的幅度超过以往各年.2000-2006年期间,非财政性经费的总量持续增加,2006年他们占总经费的比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还没有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为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因素中,管理制度、投入制度、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的权限模糊导致职业教育责任不明;投入制度的执行不力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底气不足;招生制度的不良导向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界忠 《高教论坛》2007,(5):142-144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教育现状,预测分析在未来10多年内,高职教育将成为我国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导力量,职教与普教分流将延迟到以高中后为主,高职教育办学层次上移,高职院校将成为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新职业教育等阶段,其吸引力呈现出高-低-高-低的轨迹。总体而言,历史上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主要是靠奖励出身、统一分配、对口升学等外生因素拉动的,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须让职业教育回归本体。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即特质,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其特质,就是要指明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规格等方面,不仅要考虑它的普遍性特征,更要考虑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