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翠华 《中学生物学》2011,27(10):51-53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观察,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和进行菌体计数是该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  相似文献   

2.
关于血球计数板使用的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球计数板是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数酵母菌数量时使用的一种计数工具。本文以酵母菌计数为例,从计数板的结构构造、使用步骤、计数三个方面对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进行小结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该探究实验可以动手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以及显微计数技术等,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开出率非常低。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实验周期长,很多学校不愿让学生在一个实验上"浪  相似文献   

4.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活动建议。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培养液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如葡萄糖溶液或马铃薯溶液。此外,由于教科书对酵母菌的初始浓度、取样的时间等都没有明确说明,且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易受到杂菌污染,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S"形增长曲线,也未发现关于有氧或无氧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丁傅 《中学生物学》2012,28(11):44-46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新课标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学生分组实验,需要学生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准确计数酵母。通过结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实验和有关血球计数板的命题的分析,对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原理和操作方法中遇到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昊 《生物学教学》2010,35(10):30-32
本文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几个细节作了阐释,这些细节对实验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球计数板是常用的微小物体的计数工具,可以对人体内血细胞进行显微计数,也可计算细菌、真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需要测定酵母菌数值,使用血球计数板能较为快捷地抽样检测出酵母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血球计数板是常用的微小物体的计数工具,可以对人体内血细胞进行显微计数,也可计算细菌、真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需要测定酵母菌数值,使用血球计数板能较为快捷地抽样检测出酵母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归纳了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学生的常见疑问,并作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3上的一个探究实验.不少学校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而没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和学生做题巩固,导致学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失分较多.实际上该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材料新,操作事项多,仅靠教师纸上谈兵式的讲解是无法达到实验要求的.笔者在多次操作该实验后总结出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实验,其中有关血球计数板知识的考查较多,大多数是关于细胞数量的计算,也有关于计数板使用原理和方法的考查。下面通过例题进行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实验现象1:把一些铁屑装入试管内,并用橡皮帽盖住试管口,然后用条形磁铁的一极在试管下沿同一方向移动几次,如图1所示.试管可以吸起大头针等.思考:试管能够吸起大头针,由此说明试管具有了磁性,那么它的磁性是从哪来的呢?探讨:这实际上是一种"磁化"现象,原来在磁性材料的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磁分子,每一个磁分子都有N、S极.一般物体在通常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许多高中生物复习资料中都有以下这道题目 :将酵母菌经过研磨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液 (含细胞质基质 )和沉淀物 (含细胞器 )。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经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 3支试管中 (图略 )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 1 )实验一 :向 3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葡萄糖 ;( 2 )实验二 :向 3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丙酮酸 ;( 3)实验三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 ,向 3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葡萄糖。请回答 :上述 3个实验中 ,甲、乙、丙试管内的产物分别是什么 ?为了使题目的条件、要求和答案让人一目了然 ,笔者用图表形式示出。条件 试  管甲 (上…  相似文献   

15.
第Ⅰ卷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养型生物一定含有的细胞器是(  ). A.叶绿体  B.中心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Q 图1 2.在光亮处用同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酵母菌,其结 果如图1所示(甲为绿藻,乙为酵母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培养液中缺少无机盐 B.培养液中缺少有机成分 C.培养液中不含有二氧化碳 D.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太高 3.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有色盲的男孩,这个男孩的体 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是XXY,这…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是探究细胞呼吸的理想材料,也是各级各类考试中多次使用的素材。例如,将酵母菌细胞膜破碎后,形成由细胞核、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组成的匀浆,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将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酵母菌的线粒体分别装入不同试管中,分别加入葡萄糖或丙酮酸,通入氧气或密封,通过实验来探究不同试管中的产物,综合如表1。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应该怎么学?答案是:多说、多读、多写、多看.笔者就"多说"谈谈个人的看法. 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在"说"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新课程标准增设的一个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能力,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但这项探究历时长,涉及的技术多而复杂,教科书通常仅作简要的提示,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或师生共同查阅相关资料,如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就是学生学习中不容回避的障碍之一.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大学教材、网络资源及某些中学教辅书籍说法不一,甚至还不乏谬误,易给师生的教与学造成混乱,甚至误导.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试管中放入半药匙硫酸铜晶体,再加入2—3ml浓硫酸,振荡试管,约1—2分钟,可见溶液中的蓝色晶体逐渐变成了白色粉末。上述实验现象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对于这种现象到底是说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还是脱水性,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哪一种看法正确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它们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区别:(1)吸水性被“吸”的水是分子外部游离的水,这些水可以自由移动,其含量的多少也是不固定的。而脱水性被“脱”的水则是分子内部的水(如果分子内部没有水,则其中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按水的  相似文献   

20.
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阐述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点,以课程要求为基础,开展整合式教学实践;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搭建平台,赋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技术提供的数字化环境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实现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生命价值。但无论技术如何一日千里,都不能改变"教学是一种对话、是心与心的沟通"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