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皇帝是清末的一位有所作为的开明皇帝。如果没有光绪的锐志更张 ,推行变法 ,就没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因而评价光绪必须与戊戌变法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主张维新,西太后、刚毅等人主张守旧,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这两者的斗争中,还交织着统治阶段内部不同派别,即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斗争.不当权的帝党为了取得政权,联合了康有为等人;而当权的后党要维护既得利益,与他们展开了决斗,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十分复杂的一幕.在变法到政变的全过程中,荣禄作为当时身兼将相权倾举朝的人物,自始至终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人物,杀的杀,逃的逃,但大力宣传变法的严复却平安无事.因为严复在变法运动期间,虽然参加维新变法,大讲西学,但他只做宣传工作,而不愿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一起参加政治活动.近年来,在研究严复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时,大多只注意到了严复的思想等公领域,而对严复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私领域则涉及较少.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严复的公领域和私颁域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窥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1898年7月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中午十二点左右,一顶官轿停在北京马家铺火车站的月台上。这时,从轿中走出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目光炯炯有神。他一边合掌向四周送行的客人频频致意,一边不慌不忙地向停在轨道上的列车头等车厢走去……这个老人不是别人,就是不久前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慈禧太后强令开缺回籍的清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光绪皇帝的授读师付翁同龢。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瓶庐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末政坛上不可忽视的要员。翁同龢与戊戌变法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沟通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的联系,促成帝党和维新派的合作。 1889年慈禧太后虽然宣布撤帘归政于光绪皇帝,但仍继续干涉用人行政。王公贵族、军机大臣、总督、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后,中国国内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传教士在斯时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广学会传播西学,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他们结交朝中权贵和维新派,鼓吹变法,对变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传教士的努力,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加紧对东方的剥削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崛起后引起了东亚格局的变动,它逐渐成为中朝人民的凶恶敌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朝鲜实行甲午改革,中国进行了戊戌变法,推进了本国的现代化,促进了亚洲觉醒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9.
韩金满 《中国教师》2009,(Z1):537-538
<正>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变法。变法从理财入手,进而波及到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改革最终以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发生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尽管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最终结果却截然不同。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二者有着不同的结果呢?本文撮其要者,简析如下:一、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到的外部阻力大小不同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戊戌变法发生于1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外患压力(即主要原因),内容,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宏观比较,在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奶多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2.
论戊戌时期汪康年的变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汪康年主张变法,提倡设议院、兴民权,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其历史定位应是维新派。本文提出:维新派内部也有激进和温和之分,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分歧在于变法道路上的异趣,他们分别是温和型维新派和激进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介绍<续孽海花> <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系常熟张映南之笔名.映南为前清甲午翰林,曾任朝鲜领事.当时目击吏治腐败,外祸迫急,对德宗毅然变法有所了解,亦有所同情.民国后杜门家居著书自遣.丁丑日寇入侵,崎岖于桂林阳朔之间,绕道至海上,赁一小楼.生活极为清苦,乃将所撰<续孽海花>说部稿本售与出版商人.  相似文献   

14.
《万国公报》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万国公报》初名《教会新报》,1868年9月(同治七年)由美国监里会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于上海,为周刊。1874年更名《万国公报》,1883年(光绪九年)停刊,六年后作为广学会的机关报复刊,改为月刊,至1907年停办。作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办的报纸,《万》报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宗教宣传,这种宣传在中国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大。在进行宗教宣传的同时,《万》报还以大量篇幅报导中外新闻,介绍西学,评议时政,在这方面它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广远的。  相似文献   

15.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中期所面临内外挑战的严峻程度,尤其突出。王安石变法的实践,反映出社会发展内因中一种要求解决问题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变法在当时受到激烈反对而告失败,至后在数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境地。通过对变法过程的考察,揭示这一改革无终的必然结局。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邱晓芳 《成才之路》2009,(20):59-59
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新法实施的过程,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和商利贷者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究其原因主要是 :缺乏权力集团的支持 ,具体操作的失误和变法的前卫性远远超出整体社会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18.
戊戌时期康有为、章太炎变法思想的异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与章太炎变法思想的歧异,认为把章太炎的变法主张看成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相同,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而揭示出他们二人在戊戌变法以后走上不同政治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两考》与戊戌变法相始终,但时人多指责“伪经改制”的负面影响。百年行过,再看《两考》与变法成败的关系,如果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话,我个人认为“成”大于“败”,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能被证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康有为又是怎样总结戊戌失败经验教训的,请看本文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