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朔现象”及其批评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诸多评论家对"王朔现象"的评论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客观的分析之后.指出王朔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总体格局。以及王朔所代表的市民文化的崛起对传统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学的影响和消融。  相似文献   

3.
<正>1993年,冯小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和王朔一起开了好梦公司,"磨刀霍霍"准备在影视圈大干一场。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刘震云,王朔还向他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他刚好和刘震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趁着会议间隙他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  相似文献   

4.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5.
王朔是当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流传最广的一种看法认为王朔的小说是“痞子”文学,而王朔自己则表示,他认同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文痞”。他小说中的那些“痞子”形象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嘲笑、亵渎、蔑视传统的行为准则与主流价值观念,从而构成对后者的瓦解和冲击。但是,他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的这种新形象仅是伪痞子,这些人物实质上认同和妥协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以对传统的表面弃绝来维护传统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人物轻松、调侃的生活方式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赋予了小说娱乐和流行功能。  相似文献   

6.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中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他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群生活在焦虑状态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丧失了传统文人的道德和信念,成为世俗化的产物。王朔在描写这些知识分子时,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调侃,而这种充满贬义的人物塑造的背后,又有着作者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为了使大家对“王朔现象”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摘选了《世纪末的喧哗》一书中有关评论王朔的部分观点,相信对大家了解“王朔现象”有参考作用。是的,亵读神圣是他(王朔)常用的~招。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他的思想感情相当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不座山雕,他与他的读者完全拉平,他不但不在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地弯下腰或屈腿下蹲,一副与“下层”的人贴得近近的样子。读他的作品你觉得轻松得如同吸一口香烟或者玩一圈麻将牌,没有营养,不十分符合卫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1984年发表短篇小说《空中小姐》,到1989年出版长篇小说《玩的就是心跳》,王朔不但为文坛所瞩目,也备受影坛青睐。虽然评论界对王朔其人其文普遍评价不高,但这并束影响王朔的创作热情和方向,广大的市民和青年知识分子仍捧着王朔小说读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9.
徐峰 《文教资料》2006,(30):160-16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学评论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痞子文学。然而,从王朔所出生的年代、家庭以及社会背景去考察他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我得到的是另外一种结论: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新时代被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边缘化过程的抗争,以努力取得本来属于自己的社会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88年以来,王朔以通俗小说家的姿态突然走红了。小说一篇篇,一本本地出,电影一部部地演,电视剧一个接一个地获奖。这里并不想探究产生王朔这个幸运儿的社会原因,而要谈谈王朔作品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众所周知,王朔的小说否定一切传统观念中认为是神圣的东西,包括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对他们经常采取冷漠鄙夷和冷嘲热讽的态度。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王朔小说的真正读者恰恰就是被他嘲讽和奚落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1989年,王朔的长篇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在《钟山》杂志第4、5、6期连载发表。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王朔文集》,收录该作品及《王朔自选集》《随笔集》等共10种。从他的"2004年版集自序"来看,关心"人之为人"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王朔作品中或隐或显的基要命题。近三十年后重读此作,王朔作品中的"痞气"已被这个日益粗鄙的时代稀释殆尽,而他关于人自身、关于中国文化命运的深沉反思,似乎也被其标志性的"痞气"遮罩了。诚然,  相似文献   

12.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无论学者对王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都不能忽视他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他的成长环境入手来解读王朔,应该是定位王朔,真正理解“王朔现象”的最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朔开辟了市民文化中的又一片天地——顽主文学。在这片天地中,顽主以不同于普通人的行为方式、语言模式、爱情观念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顽主世界,顽主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道新景观,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本文试从爱情角度对王朔创造的顽主文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市民休闲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供市民休闲的三重因子: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充满生机和生趣的生活世界,稀释当下休闲生态中过密的理性精神,归还疲惫的市民以任意逍遥的休闲生态空间;2.它能以鲜活丰富的多样性文化记忆,弱化当下休闲生活的模式化、均质化,从而赋予市民放松时的心灵慰藉地以及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据;3.其本有的娱乐质素自可转化成休闲资源,从而让市民"玩得有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16.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新时期的中国小说出现了无主流意识倾向,小说创作色彩纷呈,其中王朔的小说以流畅的当代京味语言,调侃的语调,大量地运用譬喻和反讽,荒诞离奇的情节设计以及写实与谐谑的手法,来表达市民阶层的愿望,以此来消解国家意识形态,王朔小说的出现打破了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市民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致女儿书     
王朔 《生活教育》2012,(7):35-37
言语犀利、话锋如芒,一直是王朔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形象。在王朔嘴里,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不入他的眼,都会被调侃。他敢于嘲笑任何人,敢于不看任何人的脸色,敢于和任何人叫板。可一部《致女儿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王朔。原来,在这个满身带刺的人的心底,也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王干 《教学随笔》2013,(19):1-3
<正>我是一个南方人,到现在北京话也不能听个百分百,要是真正的老北京老胡同说起地道的老北京话来,我就接不上茬儿,至于说嘛,也只能用一用流行的词儿,发音有时还跑调。但我很喜欢北京话写成的小说,比如王朔吧,我对他最初的认同不是他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他的小说形式。王朔小说的价值观念固然有他的突破性,但王朔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在他之前的徐星、刘索拉以及陈建  相似文献   

19.
王朔(顽主>对商品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心理危机问题进行的揭示和探索,触及到了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而小说在突显社会经济转型中的纷繁世态和市民阶层的灵魂冲突时所作的尝试与努力,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对理想的守望.这两方面共同构建了王朔<顽主>的现实性和先锋性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秀 "秀出你自己"!真得感谢说这话的人,要不然现在的社会恐怕还没人会"秀". 要评比"中国第一秀",我想此项荣誉非王朔莫属.在金王之争中,王朔虽处于下风,但面对各方批评,仍泰然处之,此间还接连反攻,不但骂了金大侠,还骂了没招他惹他的余秋雨,只差没骂几位仙去的大师了.其后更是无畏地出了本《无知者无畏》,一改往日鸳鸯蝴蝶派的作风,狠狠地大赚他一笔.由此可见,王朔的作秀能力何等超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