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遵循命题、指导、写作、批改、修改的常规思路,长此以往,当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们是否感觉到,学生对作文还是心有畏惧,写出的文章有形式没内容,有技巧没真晴?而我们是否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是否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文的源头。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2.
陈江天 《课外阅读》2011,(2):218-219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曾说:“作文应是一座万紫千红的百花同,每朵花都有独特的花形、色泽和香味。题材上,可以写生活,谈家常,抒性灵,说闲情;写法上,或庄重,或谐趣,或浓烈,或淡雅,但关键还是写出自己的个性来。”好一个“写出自己的个性来”,多睿智的说法,体现了学生作文的本真,道出了新时期作文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由此使得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出华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4.
中年级作文     
小学生特好学,模仿性也特强,一篇好题材的作文一经刊出,同样题材的作品便会源源不断地寄到编辑部来。当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小学生写作文也是同样道理。这也不是说,同样题材绝对不能写,主要是要写出新意来,写出特色来,写出自己的“这一个”来。方云柯小朋友的《关于姓名的采访》就是很好的说明,以自己姓名为题材的作文,内容无非是一家人为自己取一个好的名字费尽了心思,以及在名字中寄予了父母殷切的期望等等,方云柯也不例外,那么,他的作文究竟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形式上。用采访的形式写就了作文,这就是这篇作文的独到之处:“每…  相似文献   

5.
作家蒋丽萍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写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出发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习惯,要有丰富的感知力,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不能想象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段话道出了作文成功的真谛,就在于到生活中去发现,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表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情感的反应。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有了这种情感,就有了“发现”。可见,作文教学的指导,离不开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的生活体验,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情境作文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由此使得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出华美的文章来。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作文洋溢着情感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投身社会感悟生活积贮情感作文教学必须具备大语文观念,将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自然界那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  相似文献   

7.
作家蒋丽萍说过:“对于学生来说作文写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出发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习惯,要有丰富的感知力,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不能想象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段话道出了作文成功的真谛.就在于到生活中去发现,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体验感受。可见,作文教学的指导,离不开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8.
提起学生作文,现在不少人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力提倡生活作文。在他们的作文题目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在你的生活中……”,“写出你生活中的思考……”等等。这其实是一个老观念,作为中学生,生活的积累和积淀固然重要,但生活不应是中学生作文的惟一源泉,作文的源泉还应有阅读、情感等。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叶圣陶还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要写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文章不应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这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就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相似文献   

10.
暴杰 《学周刊C版》2011,(7):156-15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经常看到题目束手无策,没有题材可写,也有的学生勉强挤出几句话,干干巴巴,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是的,一篇好的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创作。所以,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写真情实感,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注意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应该写出自己深切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而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不少学生为写作文而作文,论点一旦确立,几个论据一摆,一篇文章便搞定,不见观察和思考。语言...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需要创新意识的,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写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悟,独特风格。然而现实中的学生作文现状却令人担忧。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意陈旧。许多作文主题千篇一律,学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缺少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题材狭窄。不少题材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缺乏生活和时代气息。三是语言平淡,模式化严重,少见个性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作文如做人,诗意的表达首先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真切的体验。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注重这一层面的指导,纵使能富有文采地表达,也只能落人“伪圣化”的俗套,与作文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学生作文也应该“在心为志”“以文言志”,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以达摒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的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14.
语文老师会发现: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开始头疼,不是觉得“无米可炊”,就是有着“眼前有景吟不得”的困惑。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观察,缺乏生活体验。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自然,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从五彩的生活情趣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写出真实的、有情感的练达文章。一、融入社会,参与生活作文教学应直面社会,与生活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就要求学生能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写出有生命活力的文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习作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做到“以文传情”呢?一、丰富生活体验,激发倾诉愿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材可取、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告诉我们,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呢?一、关注生活,积蓄感情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然流露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们在各种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具有强烈的展示欲望,是推动人们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也是促使人们表达自己独有个性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让他们“用心”地去观察生活,才能对生活产生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8.
“新概念作文”首先它没有规定很明确的题目,只是给一份简要的材料(可能只是一个场景,或一个物体、一个情节、一组符号、一个话题等等),让我们发挥想像,自由写作,再自己命题。第二,由于提供的不是明确的题目,所以也就没有题材、体裁的限制,鼓励我们无拘无束地、富有创造性地去表达,反对按套路作文、写套话。第三,要真实、真切、真诚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什么是“新概念作文”  相似文献   

19.
考场作文要博得阅卷者的青睐,夺得高分,必须要有“亮点”闪烁其间:或标题新颖,或凤头豹尾,或情感充沛,或构思巧妙,或材料丰富……而材料是写作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农民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考生来说,“手中有料,作文不慌”,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不管考题怎样,也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材料积累。1、用心感受生活,积累情感。学生可以多关注自己、关注周围的生活,向“下”看,从“小”处着眼,以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点微小的变化,多思、多悟、多联…  相似文献   

20.
何严真 《现代语文》2014,(10):129-131
胡适先生曾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古人也说,情乃文之本,情者文之径。可见作文不可没有自己的真性情,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因情而缀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优秀的作文要有真性情,唯有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感受和认识的作文,才能展示生命的高度,才能让作文达到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