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期间,姚名达与导师梁启超往来密切且结下深厚情谊。一方面,初涉史学研究的姚名达受到梁启超治学方法的启发而初窥治学堂奥;另一方面,他在梁启超的影响下立志开展史学史研究,传承并发展梁启超的史学史思想。本研究主要分析姚名达对梁启超治学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湘军理学家罗泽南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从戎前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1824年,是罗泽南的少年时代,是他求学的阶段;第二个时期,从1825年到1835年,是罗泽南的青年时代,是他授徒谋生与继续求学的阶段;第三个时期,从1836年到1851年,是罗泽南的中年时代,是他独立治学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麻迎和是贵南县中学校长。1987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青海省民族学院政教系本科专业,并分配至贵南县中学担任政治课教师。13年来,他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教师及农牧民群众的信任,并从一名普通的政治课教师逐步走向学校领导岗位,成长为贵南牧区的业务骨干和中学优秀校长。多次被评为县中学优秀教师、优秀教学能手;并在国家级的(政治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 1990年、1991年被评为贵南县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全州…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一代国学大师,尤其以史学成就为盛,这与他以学术为性命,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无中西、学无古今、提倡“二重证据法”治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郭沫若称之为“新史学的开山”。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毕其一生的“治学”和“教学”两个方面。有关陈寅恪的“治学”成果,海内外学人探讨已多,论述甚详;而对其耕耘教坛,数十年如一日执教高校课堂的“教学”活动状况,则研究相对薄弱,专文论述尚不多见。本文从现存陈寅恪的来往信函、朋友与学生的回忆等资料入手,围绕教学经历、教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风范等内容试作探讨。陈寅恪早年游学日本欧美多所著名大学,1925年归国,次年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了艰辛的大学执教生涯,至1969年去世。这43年的教学活动,可分为以下…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于1912年14岁时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至1922年放洋赴美为止,在清华学校呆了整十年。1932年8月,他又应聘回母校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至1946年7月15日作了著名的纪念李公朴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刺身亡为止。他又在清华大学担任了14年的教授。他一生的求学治学历程可以说是始于清华,终于清华。  相似文献   

7.
钱大昕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考史大家。他在吸收和借鉴前人考论结合的治学特点和严谨考订的实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史理论和方法。他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总纲和“开导”、“嘉惠”后学的考史目的,以及“叶年代”、“揆时势”、“察苦心”的治史态度,不仅使钱氏本人在考据学上贡献卓著,而且作为方法论对于史学研究和学术批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于1912年14岁时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至1922年放洋赴美为止,在清华学校呆了整十年.1932年8月,他又应聘回母校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至1946年7月15日作了著名的纪念李公朴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刺身亡为止.他又在清华大学担任了14年的教授.他一生的求学治学历程可以说是始于清华,终于清华.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品格。他强调治学要甄别书中真伪,不可盲从书籍;要根据自身实际和研读内容,有所区别,讲求方法;要与社会现实政治相联系,经世致用。探寻曾国藩实事求是的治学品格,于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在史学工作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和相应的贡献。唐太宗的史学自觉,是“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之一;他的史学自觉在政治实践和史学事业中的作用及其产物是“贞观之治”之积极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汪荣宝是新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发表了《史学概论》,对史学的性质、定义、特点和方法进行了阐释。此外,他还运用新的史学理念和史料来进行史学研究,发表史传文章;任教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期间,编写了清史讲义。他的著述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关怀,显示出扎实的旧学功底和以史为鉴的治学旨趣。他的史学活动及成就,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新史学"阶段中国史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史学与政治不可分离,史学的政治化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史学是在政治生活中生长的;政治的发展激励着史学的昌盛;史学史上那些表面不容于政治的史学家政治情结更浓;被人们所称道似乎与政治史对立的文化史关注域外史、社会生活史和下层人民史,实际上是现代政治权力的扩张。政治是史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有一些同志希望我能就孟老的教学和治学作风写文章,因为我在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求学时曾受孟老教诲,后来又担任过他的助教,接触、教益、感受较多。由于种种原因,我迟迟未动笔。今年是他诞生106周年,怀念恩师,浮想联翩,在景仰他道德学问时,突然涌现出一条从亲身经历入手,以反映他良好的教学和治学作风的思路。遂决定成文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教学目的大概有阅读说、运用说、阅读兼运用说三种基本观点。本文从《历史文选》的研究对象出发 ,分析了“运用”在文选课中的必然性 ,进而认为 ,文选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有必要进行史料分析运用方面的训练 ,并且 ,借鉴国学大师们的求学与治学经验 ,确认阅读兼运用说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钱伟长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受到了他的生活经历、求学历程、治学经验和治校实践的综合影响。我们尝试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考察了每一个阶段他的思想表现形式,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概括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用以指导上海大学发展的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框架结构是:一种理念、一个核心、两个支柱。  相似文献   

16.
梁廷枏是清代广东的著名学者,治学涉猎戏曲、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他长期从事岭南地区的学堂教育工作,曾参与粤海关的修志工作和广州的反英斗争.他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研究国际形势,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但儒家本位思想和阶级时代局限阻碍了他对西方学习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三月份,当学校里的双反运动进入以思想改造为中心的阶段时,我所担任的政治教育系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课程,正开始讲“1942年的整风运动”。这时我想:当前的整风运动与1942年的整风运动不仅同样是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运动,而且当前的整风是1942年整风的重大发展。因之,讲这一课时,一定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改  相似文献   

18.
歌曲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黄义章,陈国平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年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欲望呢?运用歌曲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具...  相似文献   

19.
青年毛泽东的“自由研究”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早年教育思想中 ,“自由研究“是他备为推崇并一直孜孜以行的治学思想。他提倡“变被动求学为主动求学”以及“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 ,共同讨论为主”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清道成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考察这一阶段的学术,当见其变与不变。朱一新在义理与致用的焦急下,治学欲一反乾嘉轨则,另辟蹊径,确有独出之处,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在经学与史学、汉学与宋学之间、孤怀闳识与精审超绝之间,他的史学也呈现着多重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