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较的成功的一次变法活动。在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变法中,秦国取得了最大成功,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和军事支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引用一些史料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解释历史名词的练习,可以堵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下面就中学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历史名词的几种类型,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一、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解释这些名词,要注意事件的特点。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历史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性质和意义。因此,解释这类名词时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要素。同时要指导学生区分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共同点和特殊点,从而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例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虽然同是发生在封建社会,但它发生的社会背景、目的、内容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解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这两条名词,首先要学生理解这  相似文献   

3.
<正> 历史上立志改革的政治家,都特别重视人材问题。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领导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革新运动。这次变法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初步扭转了赵宋王朝危机四伏、濒于颓倾的局面,推动了生产力向前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王安石始终努力培养和选拔新政人材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战国中期,在燕国发生了燕王哙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的事件.目前一些流行的历史著作,都认为它与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一样,是在"进行封建的政治改革";或者更明确地说,是给新兴地主阶级"和平转让政权".这些论述,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为辨明历史真相,特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合纵“与“连横”。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的政治改革。 2.战国时期,经过各国变法,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商鞍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培养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的正派人。以前,因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革命的,司马光反对变法就成了顽固派;王安石变法是唯物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就是唯心的。这种看法明显地具有偏颇之处。他既忠君又忧民,和范仲淹等封建“良相”很相像,他具有突出的封建正统历史观,他借历史宣扬封建礼教,把“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等封建道德作为百世不易之“道”,他的一生堪称封建伦理、政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两次规模较大的社会改革.尽管这两次改革最终都归于失败,但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支持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最后成功的,要想取得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作保障.  相似文献   

8.
书法上的变法是一种审美思想诱导下的创作方向的改变,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的途径与手段。变法本身,并不关乎作品艺术水准。对于艺术的发展而言,变法固然可取,但并非所有的变法都是成功的,所有变法之后的作品就一定比变法之前的好,变之不当坠入魔道,走上歧途的在艺术发展史上也并不少见。然而,如果变法者在其变法之前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在艺术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那么即使是一种不成功的变法也具有极强的迷惑性,部分后来者也会盲目地将这种不成功的变法当做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追风效仿。书法上,赵冷月先生的衰年变法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也许,以下面两段精论作为本文的开头,是比较合适的:经济上落后要挨打。军事上落后要挨打。政治上落后会不会挨打?秦国从孝公时起,用商鞅变法,实行全面改革,经济上发展了,军事上强大了,政治上也大大进步了。史学家对秦国的政治也作过比较。应该强调一点,楚国的用人制度落后,贵族高居要职,贤能遭受排斥,上流社会腐败是政治上的痼疾。不仅是现代人这么说,当时的列国政论家和有识之士都这么认为。当我们赞赏秦国统一大业的时候,如何看待秦王干下的一件又一件的缺德事呢?历史的进步除了以道德价值的失落为代价而外,就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地理的相关知识、材料作补充,能让政治课不会那么枯燥无味,而且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能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 一、历史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有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历史知识,通过正反比较、综合分析,能让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观点理解加深刻. 例如,在教学初三政治第六课第二框题关于"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我国历史上的三大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和结果去比较.商鞅变法注重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得到了执政者的支持、取得成功,从而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3.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领导了一场挽救赵宋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历史上被称之为王安石变法。这次变法,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政治、经济、学校教育诸方面进行了变革。吏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内容,特别是其中王安石针对宋初以来吏人枉法受赇之弊实行了重禄法和仓法,使变法时期的吏治有了明显的好转。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上承夏商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下接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是西周制度崩溃瓦解的阶段,也是奠定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基础的阶段。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的过程中体现了“纷争中有统一”的趋势,对抗中诸侯国的数量在减少,民族交融促进了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可看出“动荡中有秩序”,既有经济领域生产力的进步和新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政治领域通过变法建立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可看出“争鸣中有共性”,都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最终为未来的统一王朝提供蓝图。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历史发生巨大变革,完成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5.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9-72,89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改革的艰难;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变法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改革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主要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包括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相似文献   

16.
管仲是彪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就像诸葛亮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都卓有建树,最终却以智慧的化身名垂千古一样,因辅助齐桓公一举而成霸业、留芳百世的管夷吾管仲也在他的辉煌人生中就政治、思想、军事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他杰出的才华,然而,他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却是他的帝王术———执政人才思想。生于孔子之前的管仲,协助齐桓公首霸诸侯,当然有其一整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包括军事)体系,然而,他的思想在各个版本中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中几乎没什么重要地位,而他那“谋霸之术”中通篇熠熠闪耀着的执政人才思想却备受重…  相似文献   

17.
李悝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其变法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变法的成功也有其深刻的原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深入而精审的分析,充分说明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昭王的礼物     
秦昭王赐给大将白起一把剑。公元前 3 0 6年 ,从哥哥武王那里继承君位 ,到公元前 2 51年逝去 ,昭王在位 56年。他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代表着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始皇统一之前一个重要的时代。秦自商鞍变法以后 ,完成了由落后到先进的飞跃 ,国富兵强 ,令人刮目。发展速度之快 ,不仅在战国历史上无与伦比 ,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堪称一大奇迹。到了武王的时候 ,对于诸侯霸主的地位 ,已不满足了 ,对于当时苟延残喘但仍享有至尊无上的名誉地位的周天子 ,也不怎么放在眼睛里了。武王对他的丞相甘茂讲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 ,窥周室 ,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19.
<正>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称霸(霸,诸侯之长,即伯,音转为霸),史称"春秋五霸"。  相似文献   

20.
清末安徽巡抚邓华熙是一位积极支持变法并在安徽采取具体变法措施的开明官员。他推行的皖江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多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