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如"仁"、"孝"、"政",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这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孔子教育思想中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很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说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即冉有平时胆小怕事 ,因此鼓励他要积极去干 ;而子路过于胆大鲁莽 ,因此要他慎重些。宋代大儒朱熹把孔子这一教学经验概括为 :“夫子施教 ,各因其材。”何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即对学生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灵活地给予不同的教育 ,使之各取所需。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孔子的教育理论、方法是成功的 ,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他主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不同智力与发展水平的学生授…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他对教育的许多问题具有独创的见解和精湛的阐述。他以自己毕生的从教经历,总结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魂,至今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仍有深刻的启迪。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启示我们:首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孔子的启发强调“愤”“悱”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渴求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强烈冲动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把学生自觉自主的…  相似文献   

7.
这几天读了《孔子传》,感觉收获很大,不仅有感于孔子的高洁与执著,更对他的教学方法感触颇深,下面就“因材施教”一法谈些感受。因材施教是在分析每个个体的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孔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在性格、能力、智力、道德、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他采用了富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法,明儒王阳明说,孔子教学就像医生治病“摸脉抓药”。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进行才能有效?我认为,必须坚持启发、疏导的方针。一、什么是启发疏导方针启发教育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提出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是孔子。孔子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启发诱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德育思想,并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品德培养中。孔子以后,经《学记》进一步发展提出“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如何诱导?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表明他们重视通过启发激发道德动机,提高道德认识的教育。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启发的方法。但是,在  相似文献   

9.
姜涛  范翠莲 《天中学刊》2001,16(Z1):58-59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也仍然有可以借鉴继承的东西。 孔子提倡和实行“因材施教”。在孔子那里“因材施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根据学生的资质、爱好搞定向培养。孔子了解自己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同时,又按照每个人比较有利的发展方向加以培养。正因为如此,在孔子的门徒中,就出现了在某些方面成就比较突出的学生;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发挥所长,弥补不足。孔子的“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着很多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差别化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所需;启发诱导是采用启发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诚信严谨是要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学风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主要从两方面来贯彻因材教的原则,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承认程度的高低,他举例说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他认为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另一方面,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他对学生…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素质教育"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没有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他重视德行、注重能力、学以致用、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等,无不闪耀着“素质教育”的光华,对我们现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学而不厌、终身学习的求知观;实事求是、关爱学生的道德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观等等教师素质观,对当代教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启发诱导、学法指导、全面教育与因材施教、“乐学“等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朱耀儒 《陕西教育》2003,(10):12-12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他在《论语.雍也》里说:“中民以上,可以语上也;中民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的本意是说,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两千多年来.“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工作的一条原则,旨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之所以在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就在于这个方法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求教育者既要做好优等生的工作,也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孔子教育思想之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所倡导的德育为重、德育为先、有教无类、终身学习、与学生和谐相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新时期人民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颇有借鉴作用。根据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作者提出了现代教师继承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高规格的目标,这就是“君子”,又确立了一个低规格的目标,这就是“士”;但孔子所追求的是高规格的目标。为实现培养目标,孔子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定与安排,不仅重视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实践能力,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孔子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主要有因材施教、诱导启发、座谈讨论。因此,孔子能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则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在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中,孔子大胆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招牌,创立儒家学派。他以培养高级治国人才“君子”为教育宗旨,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广招天下学子,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培养了“三千弟子”。终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不愧为万世师表。孔子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教师精神的最好概括,应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孔子的教育思想之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不管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抑或是“学思并重、温故知新”等,在当今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日益复杂的今天,对于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