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自建《论语》与理雅各、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基础上,探讨《论语》核心词“仁”“义”“礼”“智”“信”的英译。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与造成这些差异的联系,指出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势必会在《论语》英译本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可见,许渊冲版和杨宪益、戴乃迭版的《离骚》英译本在翻译手法上迥异,又在译文效果上殊途同归;双方对译者主体性的适度发挥使中华艺术瑰宝在西方文化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阐释运作理论来看,两译本在"信任""侵入""吸收"及"补偿"四步骤中均以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为共识,但在具体翻译策略上呈现出鲜明差异。双方在建立译者-文本合作关系后都采纳信息补出策略:一是添加自身对原诗含义、历史背景与原作者悲苦心境的诠释;二是通过增加定语和修饰成分来实现物象含义空缺的文化补偿。但许译严守原诗结构,擅长直译和归化译法。杨、戴夫妇更青睐异化方式,打破了原诗格律。  相似文献   

3.
张佳 《英语广场》2023,(10):41-45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大量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的诗歌。本文选取许渊冲和阿瑟·韦利对白居易《买花》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语料,利用Wordsmith Tools 5.0软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文用词简单,句子较短,讲究押韵;而韦利译文更倾向于根据原文逐字逐句直译,用词较复杂,句子较长。基于此,本文从译者的翻译选择和译者的翻译方法对译者文体风格差异进行了原因探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为理解、分析和评价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选取许渊冲、阿瑟·韦利以及詹姆斯·理雅各三位译者的《蒹葭》译文作为分析材料,从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维度探讨不同译文之异同,从而助力中国诗歌的翻译质量提升和中国诗词文化“走出去”。此外,本翻译研究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增强译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吴启航 《英语广场》2023,(10):11-15
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和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英译本是唐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这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4.0,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遵循“三美”原则,较忠实于原诗,而徐忠杰译本在译诗形式上更为自由,对原诗的阐释较多;但两个译本均采取了通俗易懂的翻译策略来降低阅读难度,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推动唐诗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汉译英工作者与日俱增,中外译者合作的现象也悄然风行,最著名的此类译者当属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为探析该翻译模式的效果,以《离骚》三个著名译本为例,将杨氏夫妇译本分别同英国译者霍克斯及中国译者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前者在意、形、音三方面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这说明中西合璧的翻译方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风格和内涵,且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体会中国文学的古韵之美,为改善汉英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屈原在《离骚》中比兴植物以抒情陈志。对比杨宪益、许渊冲、霍克斯三个英译本中这些植物名称的翻译,以期从英文的角度更好地认识这些植物隐喻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诗篇,其英译本以杨宪益、霍克斯、许渊冲三位译家的比较有代表性。从意象的传达看,杨氏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多用直译,取得了与原作相似的效果;霍氏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对原文的某些意象做了变通处理,措辞更显生动,有助于西方读者的解读;许氏直译和意译并用,在某些意象的再现上比较成功。从音韵的再现看,杨氏采用了中国古诗的押韵模式(abcb),以与原诗保持一致;霍氏和许氏则采用了英语诗歌中较常用的联韵模式(aabb),且三位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头韵。所以,三种译文读起来都富有音乐美,难分伯仲;从形美的再现看,三位译者都以诗体形式再现原作形式,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基本上相似,传译出了原诗的形体美。总之,三种译文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为汉诗英译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欣赏。  相似文献   

9.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比较许渊冲、龚景浩不同译者的唐诗译作,分析译者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对文化意象理解的差异在唐诗译作中的具体表现,认为译者只有了解原诗的创作背景,体会所涉及的文化意象,对原诗的内容、结构和韵律进行全面审视,才能准确表达出唐代诗歌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1.
张玉如 《海外英语》2022,(14):30-31
《责子》是陶渊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翻译界深受翻译家的关注,近年来众多优秀译文不断涌现出来。该文从功能目的论视角,以国外译者阿瑟·韦利和中国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责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古诗翻译策略与方法,基于功能目的论的三原则来分析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以探究译者如何实现古诗英译翻译目的,以期对诗歌英译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蕴含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在对其诗歌的研究中却鲜有人对英译本所呈现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全面分类研究。本文拟从宗教文化语境着手,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英译本因译者各自所处的宗教文化语境不同而对原文宗教文化的翻译进行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其清丽隽永的语言、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幽美静谧的意境,历来受到众多译者的青睐。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与实践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崭新的研究范式。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三维转化视角对巴德、弗莱切和许渊冲的三种《春江花月夜》的经典英译本,进行解读剖析,发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之作当属许渊冲先生的译作。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春景》脍炙人口,用词精炼,哲理深刻,吸引了诸多翻译学者的关注,他们致力于将如此寓意丰富的文化成果传播至世界。文章选取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对这首词的三种英译本,从美学视角的意境美、音韵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对比评析。  相似文献   

15.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语义文化诠释即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解读,是文化典籍外译的中心,但相关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从语义文化诠释角度审视典籍翻译,并从文化历史关照、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观照和人文互证四个维度探讨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的翻译技巧,有助于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译者对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以杨宪益夫妇《儒林外史》英译本The Scholars为语料,结合传播学理论,运用传播学模式探讨了译者对小说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处理和所采取的策略,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引起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思考,旨在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许渊冲的三美说是指音美、意美、形美,主要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其中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作为书重要的部分,更是具有亘古璀璨的艺术价值。诗词翻译既是红楼梦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该文针对红楼梦第一章中的《好了歌》,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说",深入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阂福德译本,并由此探讨两个译本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红楼梦》"红豆曲"在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译本以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探讨两位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在传达原作的过程中在音、形、意方面的得与失,论证"三美"原则在"红豆曲"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