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缄默知识是近年来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人类知识传承和学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缄默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境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情境性是其突出特点.缄默知识对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将会产生积极影响以及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大众所接受和使用,文章介绍了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及其弊端,针对碎片化学习的弊端提出了基于问题的碎片化学习,并分析其特征:认知、行为、情绪的深度参与,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有效融合、聚焦问题的多重交互.着重阐述基于问题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的构建,在问题的引领下,碎片化学习能够聚焦主题,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4.
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理论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随着知识媒体概念的提出及不断发展,它对学习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呈现教学信息、构造仿真情境、创建虚拟学习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生评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它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本质上使学生的认知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将对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解读,分析其有利于促进知识内化的原因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期对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科知识是以学科思维为形式,而以释放不同能量为内容的主客观实践过程的形成物;教育把学科思维转化为个体思维,使知识内化为个体品格。知识内化的本质是人类自我的重塑和对自然力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学生知识的内化程度,是衡量教师教学实效性的首要指标,也是教育能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知识内化为导向,注重四个结合,提出了基于旅游专业不同课型的五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田启训 《教师》2021,(12):73-74
为探明初中历史课程中微课模式应用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立足初中历史课堂,阐述了微课知识碎片化的表现,论述了知识碎片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微课知识碎片化的应对策略,以期将知识内容依据时空顺序切割、串联,实现微课制作与实践的体系化、内在逻辑化,有效地规避微课知识碎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学习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网络成了自我的延伸,通过关联社会关系网络,扩大了学习的内容支撑作用,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的学习认知能力。但网络化的知识内容的非线性呈现方式,无法避免信息超载、知识泡沫化、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认知的碎片化等问题,易造成学习者迷失学习方向、认知超载、难以整合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系统性还原。易造成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加剧,成了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难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开展。通过运用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在人际网络和知识网络中,知识的组织呈现和表征方式的变化,借此探讨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在社会知识平面无限扩展的情况下,如何聚合碎片化内容,提高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批判性的高阶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转化、知识迁移和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碎片化学习模式和方法的实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关于知识的认识,它对知识的本质与获得两方面进行了具体而翔实的论述,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提供了新的线索。按照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理解,教材知识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人类已有认识水平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1.
孔燕 《科教导刊》2019,(12):21-22
"互联网+"的新时代大背景下,碎片化时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浪潮在碎片化时间的条件下提高碎片化学习的效率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学习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分析,对碎片化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适用性进行策略研究是本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知识的碎片化是指学习者只掌握了某个模块部分或零散的知识,却不能把这些知识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的学习状态。有用的知识应该是全面的,尤其应该是结构化的。知识的碎片化使人的认识不能深入,思维变得狭隘,推理变得简单。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的成因可以从教师、学生、评价以及知识本身等方面分析。其主要结论是:有时候,对细节的过分强调反而干扰了对事物的总体认识,因为强化了碎片而淡化了整体结构。在走向知识结构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的思想留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甚至追求标准化与规范性,会导致认识的肤浅化、片面化,局限于眼前的表象,形成碎片化的知识。而思考会让人追溯背后的根源,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抽象、整体的知识。知识是认识的结果,会奴役人,促使人记忆(相信);现象是认识的源头,会激发人,促使人思考(怀疑)。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寻找现象,另一方面要把知识当作现象,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然地提出各种符合自己现实的问题,并在自己认知和能力的前沿追索答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迅速普及和功能的逐渐增多,移动学习也越来越普遍。但目前的移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浅层学习阶段,获取的碎片化的知识并没有使学习者能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文章从深度学习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差异,构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移动学习模式并具体描述了其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要点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依据英语知识内化机制,结合知识转移的内化理论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可构建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内化机制:兴趣培养、深刻感知;坚实基础、准确识别;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参与、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的内化理论入手,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古代汉语教学中知识内化的方法,同时对古代汉语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7.
18.
有老师经常反映这样的情况:学生当堂练习没问题,可隔一段时间知识就弄混了,曾学得挺好的知识出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错误,老师分析认为:从教师方面看,教学中没有友好地遵循人的记忆规律,即在讲新知识时,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复习,造成新旧知识出现断层。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学习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网络成了自我的延伸,通过关联社会关系网络,扩大了学习的内容支撑作用,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的学习认知能力。但网络化的知识内容的非线性呈现方式,无法避免信息超载、知识泡沫化、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认知的碎片化等问题,易造成学习者迷失学习方向、认知超载、难以整合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系统性还原。易造成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加剧,成了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难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开展。通过运用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在人际网络和知识网络中,知识的组织呈现和表征方式的变化,借此探讨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在社会知识平面无限扩展的情况下,如何聚合碎片化内容,提高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批判性的高阶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转化、知识迁移和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碎片化学习模式和方法的实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先前经验的本质是个体认可的学习方式方法和经过社会网络实践检验的学习资源,是碎片化学习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互联网与社会网络的融合效应弱化了社会网络中强关系获取经验的优势,提高了结构洞弱势学习者的经验获取能力,进一步改变了学习者获取碎片化学习资源的数量、质量和速度,有效提升了碎片化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