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张杨 《教育评论》2013,(1):33-35
知识分子论者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群体,更是一个精神群体。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应超越自身专业的桎梏,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思考一些普遍问题。然而,当前这个"精神群体"却存在着社会良知缺失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教师的社会良知问题:关怀意识、批判意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塑造未来公众。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大学教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控制性管理,把教师当“教学机器“看,是“重管轻理、重控制轻服务“的物本化管理,严重影响大学的内涵发展.正确的大学教师管理,应该把教师当“发展性个体“看,强化服务,弱化控制,充分关照教师的个体发展需要与心理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教师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充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一所大学而言,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自身的发展。而对大学教师进行人本管理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以良知与真知构建大学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理念是学校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 ,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大学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 ,必须建立一种有特色的成熟的大学理念。然而 ,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正在侵袭大学校园 ,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对此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办学理念进行深切的思考。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的教育改革经验为基础 ,提出在此种形势下应该从“明良知”与“求真知”两个角度重新诠释并建构一种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并且反映时代特色的大学理念 ,通过“良知”与“真知”的互动 ,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良知教的建立与其《大学》诠释密不可分,从“格物”之困到“诚意”为本再到归宗“致知”,阳明的思想宗旨得以逐步澄明,并以良知灌注“致知”,以《大学》心、意、知、物作为基本的问题、理路和结构,不断推动良知教的体系化。立足经典本身来看,良知教视域中“致知”,为格物、诚意、正心提供着逻辑依据,为修身工夫构建内在条理,更拓展了《大学》全体大用之境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学》学。《大学》作为“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深刻影响了理学范式的演进逻辑,走出朱子“格物教”的“良知教”为此提供了又一个典范例证。  相似文献   

6.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需要有一批精通法律、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律人去实施。在我国目前成文法的框架下,法律相对于判例法国家来说,其内容更加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法官的司法良知予以制度保障,可以更好地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本文从我国目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法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司法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法官司法良知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制度上保障法官司法良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师良知关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教师良知是无私利他行为的外显与专业道德义务内化相统一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直觉与情理判断、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既服从于教育正当的伦理要求,又怀有教育美善的愿景。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包括:基于人的良知;出于身份转变;终于教育信仰。教师良知作为一种专业伦理的觉察力,是先天自足与后天生长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的价值实践。基于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教师良知的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人善端、道德自律以及信仰建构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价值的传递者与创造者.社会良知是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知识分子论的视角研究教师的社会良知,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批判者、阐释者、业余者、专家等多重身份统一.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49-154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师人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即视教师为大学组织最核心的资源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以激发教师尽展其才为管理目标,让教师在实现教书育人的个人愿景和育才强国的共同愿景的双赢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教师的需要为导向的管理原则,关注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和主导性,以满足实现自我需要为主;采取刚柔相济、以柔为主的管理方法,以激励式管理和自控型管理为主,以惩罚式管理和他控型管理为辅。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造就其全面素质方面,教师的仪表美能发挥出其他手段难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大学人经年累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是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传播性、辐射性和教化性的大学文化。由此,文化与大学校史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建构关系、从属关系和传承关系。大学校史文化的内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大学校史文化的价值取向,即反思与批判、传承与传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育必须回归大学的本质和核心使命,才能捍卫和守望大学的神圣职责,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灵魂,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教育的终极价值超越于教育的工具价值。如果工具价值僭越终极价值,就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具有教育良知,具有对教育终极目的的理解,具有对于好的教育的深刻认识与信念,不断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实现。教育良知使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对教育行动的清醒和敏感的反思,使教育工作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符合。有良知的教师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是文化崇高精神的保护者,是优秀人性的培育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教师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在教师管理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校内环境,倡导柔性管理方式,提高运用管理手段的技巧性,发挥激励的正强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汇聚的群体,他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的指令即使被强迫执行了,也很容易使教师滋生逆反心理,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隐患。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管理要运用心理艺术,找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契合点,并巧妙运用心理管理方法,让被管理者产生认同感、参与感、价值感和平衡感,以期最大限度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反映了他对存在之追问的深化,对此在存在可能性之探索的拓展,渗透了诗性运思的特质,这是与通常的语言观的根本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唐代官方经学代表著作的《五经正义》,其成书非一时,前后历经20年才正式颁行。《五经正义》的作者也非一人,《五经正义》为孔颖达主持,故其疏文一般题为"孔颖达疏"或"孔疏"。不过,就《五经正义》撰作者而言,这一提法是不恰当的。《新唐书·艺文志》分别详列各经《正义》的作者群和覆审人员,已显示出《五经正义》之著作权不仅限于孔颖达一人所有,而为五组不同疏解作者群所共有。《五经正义》修疏者的师承背景差异极大,对于各经《正义》的思想宗旨和见解,应分别对待,分经研究,不能笼统以"孔颖达著作"或"孔颖达思想"概括。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出现起就开始对自身的奥秘猜测、探询。尤其对于死亡的恐惧,困惑,更引发芸芸众生的痛苦、躲避、抗拒、超脱种种生活选择,而古往今来的哲人,不约而同地探索生命的真谛。孔孟儒学对中国化影响至深,它是中华民族生命精神的内在支柱。他的魅力来自仁、王道精神对于生命的升华,建立理性的时间意识、生命观念,牢固的伦理道理观,深刻的忧患意识,进步的民本思想,以此与实现人生的终极悲剧抗衡。  相似文献   

19.
将公平引入高校教师管理过程十分必要,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是有别于其他劳动阶层的特殊群体,其次则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再次是在目前的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中非公平运行机制缺失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前,综合性大学的离退休工作普遍存在着"三多一少"等问题.为适应高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重建设"发展目标的要求,高校的离退休工作,必须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真心实意地为老同志服务的思想,找准工作结合点,明确工作切入点,不断研究新情况、拓展新思路、探索新途径,才能在开展"六个老有"的活动中切实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的管理服务,为维护学校的大局和稳定、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