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长久工程、国家工程,需要以协同思维为指导,以思政课程为中心,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一切育人主体广泛调动起来、育人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育人机制普遍建立起来,形成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发挥合力育人的最大效应。从现实来看这一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突出表现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主体尚未广泛调动、资源尚未有效挖掘整合、机制尚未普遍建立。据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包括广泛调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主体、有效挖掘整合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资源、普遍确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
协同推进高校和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前提是深刻认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时代意义。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要充分拓展思政教育传授主体,打造思政大师资;构建大思政育人环境,打造思政大课堂;借助融媒体整合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打造思政大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铸就民族复兴精神密码。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益于将学生培养为“心中有情怀、胸中有格局、身上有本领”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全育人"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育人主体在协同育人上缺乏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缺乏联动和衔接以及育人的渠道和载体缺乏联动和配合等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构建'大思政'育人主体合力;整合思政教育内容协同育人;优化思政教育的渠道载体,提升育人实效"等措施.研究结...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最初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而课程思政所折射出的大思政观、协同育人理念、融合育人思想,对高中教育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以所在学校为基地,联合其他学校,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以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为实施主体,整合利用课堂、环境、活动三类课程资源,开展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取得可喜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根据党中央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坚持“三全育人”格局的要求,大思政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为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教育理念偏差,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性缺失,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的问题,从树立以生为本、德育优先的理念;改革管理机构;建构紧密联络机制,拓展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渠道;制定新型评价机制,反思整合育人实效等方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期为同类民办高职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校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南岸区针对思政教育领域存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思政课程不贯通、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区域实际,持续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有效衔接组织机构、学段课程、实践活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助推区域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但德育仅靠思政课程教育无法完成,还需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配合。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联系及协同要求,阐述目前在协同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原则,提取出教学目标协同、教学团队协同、考核反馈协同等协同育人机制理念,并对思政课程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及思路进行说明,为后续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代伟  李克国 《科教导刊》2022,(18):114-116
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在明确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分别从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数学发展史、数学之美等角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并通过教师身教、课堂主渠道、课外延伸、完善评价体系等途径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运行机制,着力打造"4231"大思政实践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强化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完善这"三大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获得感",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古代中国虽没有,但其实践硕果累累。古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容博大精深、方法途径多元适用的特点,将其根植于高中课堂,可以吸收它的优秀教育思想和内容精华,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与任务,从而拥有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环境。研究旨在古为今用,服务于当前思想政治课堂,使之实现高效多元。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非权力影响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非权力影响的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需求,立足战略思考和深远发展,从观念、内容、方法、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把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主阵地.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才能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研究和引导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与科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当代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已经延伸到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从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音乐还具备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两个层面对音乐功能的研究进行拓展,希望对于我国新时期音乐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取得成效,关键是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求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社会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校校园社会思潮活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社会思潮,必须从改善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党委统筹全局与协调各方的作用等方面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构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从学理视角看,二者在本质上都隶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体现为或隐或显的两个方面。从教育伦理看,二者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注与尊重,构成同频共向的合力作用。从内在逻辑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育人宗旨契合,共同指向立德树人;协同的思政资源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协同的互动逻辑存在关联,表现为统领与递进。未来,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提升教育主体“思政育人”的过硬本领,建章立制,构筑二者协同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导向、育人、开发和保证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对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