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关于在线教育普惠行动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呼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呼唤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呼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的中职课程改革创新。立足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中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以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在职业教育领域,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针对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借助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融合解决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探索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职业教育领域,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针对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借助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融合解决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探索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是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中职学校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过渡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文章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含义入手,明确课程思政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思政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职学校的创新实践和应用案例,寻求和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评价改革,以期实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与创新传统的教与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策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培训机构通过"手把手提能力、面对面研课堂、实打实深融合"等方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助力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深度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开发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指数调查问卷,对全国12省28市(区)2505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指数得分为63.83分,总体处于基本融合阶段;浙江省的融合指数得分最高,广东省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均衡;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信息化均处在基本融合阶段,小学的融合指数得分最高;城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情况明显优于农村学校和城乡接合部学校。文章建议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智能转型,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倾斜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雷 《亚太教育》2019,(12):122-122
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数学的教育教学,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中职学校做了很多的尝试和研究。如何使数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实现数学的信息化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成为中职学校的一大挑战。本文主要针对中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洁琼 《知识文库》2022,(16):109-111
<正>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现代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机电技术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核心专业,旨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中职机电技术专业需顺应时代的潮流,依托信息化技术来推动教学不断寻求改革。本文阐述了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特点,对信息化条件下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关磊 《学周刊C版》2023,(17):24-27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方面不仅体现了欣欣向荣的应用前景,而且取得了一些理想的实践成果。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应该深入探索融合应用信息技术的技巧,以便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效果。本文对此展开系统性分析,首先简述前景,意在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到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其次从整体与细节两个层面由面到点地提出应用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明确“怎么做”,进而促成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全体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