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俗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看法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简单地随个体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这后来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不再是促进了.换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分析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看法总是正确的。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使人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束缚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总而言之,“自我中心”这种意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分析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看法总是正确的。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使人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束缚着人们  相似文献   

4.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凡事只从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并且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想,使常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进而妨碍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沟通,束缚人的想像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文摘卡片     
教师要克服四种自我中心倾向“非自我中心化”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了人的认识能力,阻碍了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适应。教师的自我中心倾向也会使教师  相似文献   

6.
探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里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能够使人们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来,驱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一位生物教学工作者不懈的追求,笔者经过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逐渐探索出以下几种探究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 ,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去思考、理解和处理 ,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言行原因 ,而不以自己的心态去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使用心理换位会带来十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换位使班主任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如何教育犯错误的学生 ,这是班主任经常面临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心理换位能让班主任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即自己在心理上扮演学生 ,从学生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 ,体验犯错误学生的心理感受。这种换位思考能平静…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涵意是: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注:“自我中心”不同于自私自利。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把她最喜爱的布娃娃送给她所崇敬的解放军叔叔,因为她以为别人也一定都象她一样喜欢这个布娃娃)。皮亚杰的许多实验证明儿童的认识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认为个体认识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打破“自我中心”的过程。许多学者也都提出,不但个体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9.
当前,幼儿自我中心现象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在惊喜现代幼儿聪明的同时,又常常哀叹他们道德品质的低下。许多幼儿凭着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尊重长辈、独占欲强、缺乏同情心等缺陷。这种偏离社会行为规范的现象,怎样才能矫正?本文就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谈点粗浅看法。一、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分析1.自我中心化是幼儿自我中心产生的心理原因自我中心化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早期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一切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认为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化的倾向。1岁半以前的儿童总是以自己的身体和  相似文献   

10.
一、心理位置互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心理位置互换即心理换位,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实际出发,去理解对方、体察对方,去分析对方的行为动因。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心理位置互换的实质在于求得对他人的了解、理解和谅解,以实现人际之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该对学生有准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这是师生达成心理换位的前提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内容和发展规律,决定了这一时期典型的心理特点。首先,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成熟感和…  相似文献   

1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预先注意和积极、肯定的态度,以及力求去认识、研究和探索的情感.它是"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是能量的调节者,起着发动、储存内心力量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学生体育兴趣及早萌发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培养他们体育情感因素(兴趣、自信心等)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采用心理位置互换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兴和县教研室方玉奎兴和县第二中学王景亮心理互换是说,一个人应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体会其所思所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心理位置互换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互换,从作者的角度、所处地位、位置、环境去感知...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以自己为中心的倾向。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来看待学生,来处理遇到的问题。这种情况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也妨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了解,进而影响教育效果。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具体的做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而心理学中提出的"心理换位"就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常常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  相似文献   

15.
对审美活动心理的研究,是个相当复杂的命题.审美心理,表现为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中的心理机制.艺术接受以认识活动为前提,又包含自己独特的心理规律.接受者认识活动中的"心"是求真,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心"是求美."心"智向"心"境的提升必须依赖一定的境域性生成.  相似文献   

16.
喜欢是一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产生喜爱之情,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如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乐学"情绪,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益就格外突出.如何构建数学课堂的乐学氛围,下面就本人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由导入入手  相似文献   

17.
张伟 《考试周刊》2012,(42):166-167
自我中心是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自己的需要和感情的强烈影响,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做事情的一种倾向。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我中心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本文认为应当转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今后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问题意识指的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中包含着人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教育家布鲁纳曾倡导教师应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相似文献   

19.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道德规范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不足表现在社会的道德需要和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足,它们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增强道德需要必须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和社会的道德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邢俊广 《考试周刊》2014,(58):56-56
<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下面我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