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汉时期,赣南已经设治,从那时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南下进到赣南山区。但是,大批客家先民进入赣南,则是在唐宋时期,他们成为了客家民系的直接源头。元、明时期,江西中部的一部分姓氏又先后迁入赣南,他们与先期的姓氏相融而成为"本地人"(又称"老姓氏"或"老客家")。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大批倒迁赣南(他们又被学界称为"新客家"),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客家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2.
汉代大司农源于先秦的“农正”、“农师”、“太府”与秦代的“治粟内史”。其组织机构在两汉时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建雏形于奴隶社会,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还是在封建社会。长达三千年之久的中国封建社会,给姓氏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浓雾,增添了一道神圣的光环。历代封建文人通过考据、诠释,拼命鼓吹什么每一姓氏都可以按血统、按姓谱,追溯到上古某个圣王贤人身上,从而证明这一姓氏有古老的历史,非凡的门第,圣明的祖先,最有资格去统治别人,最有资格安享剥削他人的富贵生活。这是极其荒谬而反动的。  相似文献   

4.
汉初,继“文景之治”后,中央政权仍面临内忧外患,加强中央集权是统治者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刺史制度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本文详尽地论述了刺史制度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主要论述东北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渊源及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右翼思潮源于近代天皇制观念的形成及由此派生的日本人的国体优越感。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天皇制国家,较快地实现了近代化,而蔑视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理论也应运而生。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狂潮成为右翼思想的集中体现。战后,日本右翼思潮重新泛起,并以各种新的形式纷纷登台,引人深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7.
姓氏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姓氏在彝族社会中十分重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就是靠姓氏来识别和巩固的。有各种形式等级和职业名称作前缀和后缀。姓氏词根多数来源于动植物名称,可能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8.
姓氏是一种深富文化传统内蕴的特殊社会现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它由其家族血缘关系、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标志,演变为单纯的个人符号。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和研究中国姓氏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其文化源流,可以帮助我们追寻祖根,弘扬祖德,使我们在历史演变的韵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从而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你知道吗 ?在中国古代 ,姓和氏与今天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 ,“姓氏”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节词 ,姓和氏再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古代 ,姓和氏是分开的 ,代表了两个概念。带着问题 ,我们去探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 ,氏要早于姓而产生 ,早期的氏实际上与族同义 ,因为部落的形成要早于家族 ,在氏族社会 ,同一部落就是同一血亲 ,有一个共同的氏名 ,而在同一部落中 ,又有若干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标记 ,这就是姓。例《国语晋语四》云 :“司空季子曰 :……凡黄帝子 ,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西、祁、己、滕、简、任、荀…  相似文献   

10.
周代男子不以姓称。称氏虽是其姓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绝对的制度周代男子的称氏方式主要有单称氏、氏+名、氏+字、氏+益、氏+爵称、氏+职官六种。周代男子虽不称姓,姓却是由他们顺次传递周人绝无从母方得姓者。  相似文献   

11.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12.
《学周刊C版》2019,(9):180-181
日本夫妇姓氏制度深植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土壤,曾历经夫妇别姓到夫妇同姓,再到当下夫妇别姓呼声渐高的历史演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日本被不断地衍化改造,对日本的家庭与社会产生着深刻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初中生辅导》2023,(Z9):116-119
<正>氏的原始的基本功能在先秦时期,标志部族、宗族的徽号,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氏是姓所衍生的产物,即姓的分支。《通鉴外纪》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就是说,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称号;氏是后起的、分支的、小宗的族号。而氏字的文字结构,在殷商甲骨文中解释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后世多用“寻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认祖寻根、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东都分司制度的渊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以洛阳为陪都 ,由于其位于长安以东 ,故又称东都。所谓分司官 ,就是指在陪都另行设置的一套中央职官体系。早在西周时 ,洛阳就已经是陪都了 ,当时是否设有分司机构及官员 ,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新莽统治时期仍然将洛阳作为陪都 ,王莽曾说 :“昔周二后受命 ,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 ,盖亦如之。”① 既然是陪都必然有相应的机构和职官设置 ,与西周的情况一样 ,其详情不见于文献记载。洛阳作为陪都并明确设置有分司机构和职官的时期 ,应是北周统治时期。北周灭亡北齐统一北方后 ,至周宣帝时 ,遂以长安为西都 ,洛阳为…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时代背景、历史渊源、创作实践三个方面阐释了西洋歌剧的渊源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是一个暴兴的国家.秦人文化原来很落后,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记事”(《史记·秦本纪》).由于秦人先世历史模糊,而又僻处西陲,因而学者对于秦人早期史迹与其文化来历有所争议.本文拟就秦人早期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的特点,作粗浅的论述.关于秦族的来历问题有人认为秦人原是西方戎族.这在古史上似有些根据,但实有可议之处.《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夷翟.”《史记·秦本纪》又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这一类记述,用“宾之”、“比于”、“遇之”这样的字眼,只是说明东方(泛指我国中原以及东部地区.下仿此.)各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上君主德行的叙事,表达了他王道德治、垂拱而治,以及有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他的这种治道观念分别来源于孔孟儒学、黄老道家和墨法思想;系统考察司马迁的治道观,既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治道思想的文化流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更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企业制度的演变及其创新邢建国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制度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并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了不同的影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环节。一、企业制度的起源任何企业都首...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在秦朝监御史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监察制度,对巩固和维护封建集权政治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刺史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其后来的地方官化,对我国古代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向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