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生命同行     
歌吟生命是西部20世纪90年代散文最重要的一脉。冯秋子、刘亮程、柏原和张子选等作家的散文创作,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揭开遮蔽生命存在的文明面纱,逼近西部生命乃至所有生命的本真状态,在返身自然、复归生命本体的精神追求中,表现出了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仁慈态度和莫大的悲悯情怀。他们的散文体式也随之从传统散文叙事模式中突围出来,有了全新的散文艺术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2.
生命哲学是贯穿沈从文散文的一条红线,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实质是着眼于人的解放以及民族文化的重造.沈从文散文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生命意识,使他的散文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他的散文的生命意识与艺术个性又是牢牢地扎根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叶梦从事散文创作十余年,其作品不仅受到许多著名评论家的赞赏,而且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阅读叶梦的部分散文作品及有关评论后,我觉得叶梦散文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其对自我生命体验和各种人生感悟的深刻揭示,正是由于生命体验和人生观念的认同,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著名评论家刘锡庆先生将叶梦散文分为生命体验散文、诗化做文、山川游记散文、怀人散文四类,认为其中的生命体验散文最有价值。刘先生的这一看法是非常确切的。叶梦的生命体验散文大都收集在她的新潮散文作品集《月亮·女人》中。这些作品多以女性自我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小学阶段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而散文教学是其重中之重,对生命教育的融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行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仍存在着浸润生命教育的困境,主要包括教学手法刻板化、培养目标功利化和生命意识个体化等问题,使得生命教育无法高效开展。本文通过引入三维生命理论,将生命划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维度,思考如何将散文教学与三维生命相结合,更好地在散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内涵,引导生命教育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散文的学习,进行生命意识的自我建构,达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融入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陆晶清是云南白族女作家,是云南现代文学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她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尤以散文成就最高。纵观她的散文创作,其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与思索一直是贯穿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她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笔触彰显自我的生命存在状态,以近乎绝望的姿态体悟人生、阐释世界,最终构成了她散文中自我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相似文献   

6.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7.
陈邑华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3):54-56,60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史上独具魅力的散文家。其散文散发着哲学家的气质,闪耀着生命和人性的光,辉,彰显着作者的情志与追求。本文试从现代生命哲学入手,探索其散文这一隽永的生命意蕴。其生命意蕴体现为:探求生命本质;倡扬率真个性;坚守艺术人生;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8.
语文首先是一门心灵的学科,它直接诉诸学生的心灵对话。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再塑生命》让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它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就《再塑生命》这一散文我尝试从情·知·活—三位一体动态生成审美式散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李凌君 《现代语文》2013,(11):98-100
语文学科人文性以及散文直击心灵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散文这种体裁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散文寄寓了文人对生命的感悟、理解,呈现出作家一定的生命观。在品读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个体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主体进行对话,让两者的生命意识通过碰撞、吸收、融合,达到内化生命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给散文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的是以周涛、张承志、马丽华、刘亮程等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西部散文无论题材、风格、手法、体式,都与传统的散文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西部散文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西部民族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更是在散文史上和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设想]《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爱和责任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让人感受到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对生命的珍爱、生活的责任。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想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学习并掌握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同时更加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为此本课设计包括:一是以教材为载体,传授散文阅读三步法(一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美;再读课文,把握情感主题美;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二…  相似文献   

12.
于琴 《阅读与鉴赏》2007,(12):56-57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  相似文献   

13.
张立勤是当代著名的女性散文家.她曾于病痛中经受生死考验,因此,她以生命的深层体验写作.她的散文是生命散文.她散文艺术的成功,昭示了她生命的凯旋.  相似文献   

14.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15.
散文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文体,它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直接表达,以短小精悍的方式传递出一种能感动人心的大情怀。好散文的精神特质有两点,其一,散文创作者最终要形成自己的、能够显著地区别于他人的创作风格,如史铁生与人生、命运抗争,李泽厚对历史进行隐性批判的写作风格;其二,要有突破性的视角关注社会,如周国平对"自我"的表达、贾平凹对城乡差别以及社会伦理角色冲突的关注。两种精神特质也是两种创作方法,散文创作者只有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将二者灵活运用并一以贯之,才能写出精品散文,写出好散文。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散文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扩大创作视野,包含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浓厚,对生命存在和内涵的感悟,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他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散文的"美"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其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娓娓道来,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贾平凹散文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真正使用好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这是一块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地。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还有神秘的人事和许多奇特的感觉。散文中传递了老庄境界、仁慈之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撼人心魄,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激情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深刻内蕴的诗性礼赞。它的美学价值同样也是散文领域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柔软     
<正>[导读]朱以撒的散文是当下散文园圃中非常别致的一种。“书法之余,写点散文以为清玩”,创作的非功利性,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格外逍遥轻松的姿态。在那些思想活跃、语词清逸的文字背后,我们常常能触摸到他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文化沉思,对古典精神的皈依与持守,以及在艺术哲学层面上对和谐、宁静、虚空、闲远、蕴藉、质朴、古厚、简洁等审美意识的偏执。朱以撒的散文缘情而发,缘事而鸣,他的近期散文常围绕着某一特定的主题展开哲学思辨式的表达,试图从寻常背后挖掘出不寻常的社会、人生意义和奥秘。《埙在苍凉幽远中》《徐徐绽放》《穿过逝水流年》《北朝,北朝》《兰亭情结》《走出长安》《归来兮,唐风》等篇目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柔软》一文,朱以撒借助芦苇这一寻常意象,抒发了欣赏生命、感叹生命和珍视生命的人生体验和思考,是一篇思辨色彩很浓的生活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