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站在新课程改革最前沿的一线教师,作为践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思品教师,在当今新课改的不断挑战中,我们理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过程,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堂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熊跃 《广西教育》2008,(10):35-36
课改以来,国家把原来的“思品”学科改为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就是要在“思品”教学中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认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导向,而思品学科教材的工具性、导向性更高,其"一举一动"都意味深刻,所以研读教材本身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2016年秋季《品德与生活》教材被《道德与法治》取代,不是同一教材名不同的文字表述,也不是"道德"与"法治"两个内容的叠加,而是将品德课程教学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下。对于大多数为兼职的思品教师,如何教授这门课程,使得课堂忠实于教材而不偏离课程目标,用好配套的课件可谓是一条捷径。同时,教师用儿童的眼光去解读教材每一板块所蕴含的"画外音",是取得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迅猛推进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许多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诸多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品德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品德教学实效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1.品德教学内容仍存在成人化、教条化的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到根据《思品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注意传统的内容,又要注意培养现代意识.还要面向广大的学生,因此教材针对共性问题而编写,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材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儿童主体的重视,我国现行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很重视儿童视角在教科书中的呈现。与过去以成人的叙事语言为叙事主体的形式相比较,儿童成为教科书中重要的叙事主体,具体表现为小主人公和其相对应的叙事语言。同时,小主人公的言语行为,也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简单呈现,它被负载了多种具有教育指向性的功能。这是我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的一个新的重要变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新要求。下面,本文就以人教社的《品德与生活》和《品  相似文献   

6.
借书的思考     
自接到省教育厅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研修班的通知后,我就准备开会所带资料。会议要求带一套《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以下简称《品》)课的实验教材,但本单位没有,一时有点犯难。想不到我很顺利地借到了课本.而且是从两个正在使用这套教材的小学生手中借到的。借书时我小心地问他们:“这两本书要用一周的时问可以吗?”  相似文献   

7.
叶建丽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139+141-139,141
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简称思品课)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课之后,新的教学理念孕育了新的方法的产生,角色表演、教学游戏、访问调查、实践操作等活动引领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思品课堂貌似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可是在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呢?学生从中真正学会了什么呢?预期中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呢?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是否具有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8.
在绍兴县“思品社会”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组织引导的《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印象颇深。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特点,让人感觉到:品德课堂原来这么美!一、生活性新课标指出,“思品社会”课程的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首属群体中的生活(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身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资源。冬天到了,“学生不能按时起床”是家长向老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播放了自拍录像《一分钟》:起床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材是提供一个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处理和利用好教材,最终使《品德与社会》教材整合成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一、跳出"教材"教"教材"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  相似文献   

10.
以2002年4月国家颁布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界限,小学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教学经历了学科教学和课程实施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思品学科教学是把人类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所得出的道德经验加以提炼形成的道德观点、道德概念以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因而思品  相似文献   

11.
教材留白是新课程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它拓展了教材的功能,为教师的创造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展示提供了舞台,让我们的课程愈加精彩。各种版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留白,成了新课程下品德教材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思品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在思品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途经,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是综合性很强的教材,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它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知行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与思品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回归生活”,即强调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使学生在通过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所以,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源于儿童现实生活,又高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是综合性很强的教材,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它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知行结合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并且可以随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  相似文献   

16.
杨家福 《湖南教育》2003,(12):34-34
《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是在对我国小学低中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其基本界说是:《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和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形成动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其价值趋向是使课程由…  相似文献   

17.
中考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命题有其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仔细探究近年来的试题的特点与规律。同时,考虑2008年影响我省中考思品命题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初中阶段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二是思品《课程标准》的唯一性和教材选用的多样性。这就预示着今年我省命制中考思品试题,不仅会更加自觉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加完整地体现新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实质上,当前农村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十分令人担忧。一、刻意追求民主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  相似文献   

19.
郭强 《中国教师》2010,(Z1):307-30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教育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迅猛推进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许多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诸多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品德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品德教学实效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1.品德教学内容仍存在成人化、教条化的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到根据《思品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注意传统的内容,又要注意培养现代意识,还要面向广大的学生,因此教材针对共性问题而编写,其中有些实例往往跟一些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只注意概念、基础的学习,而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