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麴举墓志》录自《考古》一九七八年第三期曾忆丹《洛阳发现郑开明二年墓》,录文收于《唐代墓志汇编》,本文对该志文进行校读。  相似文献   

3.
<麴举墓志>录自<考古>一九七八年第三期曾忆丹<洛阳发现郑开明二年墓>,录文收于<唐代墓志汇编>,本文时该志文进行校读.  相似文献   

4.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第77页,出现了一幅河南洛阳白马寺的插图(如下图),图下释文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老城以东12千米,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现存古迹为元、明、清时所建。”笔者认为,依据现在的史料,释文中“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已不合时宜,换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或“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会更合适。  相似文献   

5.
郭玉堂是近代洛阳文化名人,民国时期受聘为北平图书馆名誉调查员和故宫博物院考古采访员。他为张钫收集墓志石刻千余块,保存于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20世纪前半叶,洛阳出土历代墓志碑刻约3000件,被誉为“石刻史书”。期间地下每有发现,郭玉堂即亲赴现场调查记录,著《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以存其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6.
墓志首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表明墓主身份与姓氏的同时,还反映了作者的主观评价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唐代官宦墓志志题题其终官,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唐代志墓定例。题终是遵守律令,在不违背律令的情况下,唐人会不失时机地实现人情所愿,此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题终趋尊。趋尊倾向是由墓志称扬先祖之美以明著后世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洛阳新近出土晚唐孟珏墓志详细记载了孟珏的家族世系、婚宦政绩诸情况,可补传世文献之阙,为唐代相关研究提供新资料。结合其家族墓志又反映出晚唐墓志撰书的至亲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整修过的中国馆里,北魏元氏墓志和墓志盖正在一个窗户旁展出。拿开上面的玻璃罩后,在自然光下,两块黑色石灰石板上每面约2.5英尺的神异动物的浮雕清晰可见。墓志盖放在窗户右边,为了便于提起,原来在上面还安着金属环;墓志在窗户左边,其正面是刻于公元522年的墓志铭(图版1)。这种类型的纪念碑在六朝晚期通常被置于世家大姓的墓中。约公元522年以前,北魏的后都洛阳的工匠们利用当地的石  相似文献   

9.
爱与天涯     
马德 《八小时以外》2013,(5):120-120
1到洛阳旅游。游览龙门石窟,她哭了。游览一河之隔的白园,她哭了。游览白马寺,她哭了。吃洛阳的水席,她哭了。原因是,那一年他去洛阳出差,到了龙门石窟他给她发短信,为她讲龙门石窟;到了白园,他用短信为她讲白园;到了白马寺,短信里,他为她讲白马寺;吃水席,他也给她发短信,为她讲水席如何好吃。短信密而勤,读得她喜而乐。那一年,他和她正在很深很深地相爱。之后分手。而今,已成天涯。  相似文献   

10.
《隋安备墓志》和《唐公士念公夫妇墓志》是研究北朝、隋唐时期鲜卑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文物资料。2011年刊登的《洛阳新出土隋安备墓志考释》和2010年刊登的《唐公士念公夫妇墓及墓志考释》颇有见地,但文中对"慜"、"违"、"蘂"、"闢"、"介"、"明"、"恩"诸字识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