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道德的“高标”与“底线”一直都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思考的话题。长期以来,二者此消彼长,论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在当前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处理道德高标与道德底线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的重视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一贯性和一致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尤其是他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对当代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学校德育走上“心理化”的轨道:学校德育内容“心理化”;学校德育方法“心理化”;实践活动“心理化”;师生互动“心理化”。  相似文献   

3.
高德胜博士是生活德育论的代表人物。《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是他对“生活德育模式”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运作的推进。该书通过对学校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梳理出最常见的教育行为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比如:行队礼、“口头禅”、批改日记、不准女生留长发、分快慢班、公开课、奖励“小红花”、卫生评比、品德量化测评等等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德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杜威的道德教育论虽然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阐述的,但是由于高职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培养目标,杜威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仍然可以为高职德育提供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的道德准则。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引导人性发展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应该是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纵观我国道德教育现状,学校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应科学借鉴杜威的道德教育观点,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不断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王旭东 《成才之路》2010,(14):17-18
“网络社会”——一个崭新的时代已呼啸而来。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但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连串的难以言喻的狂喜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新闻组中和BBS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相互攻击、谩骂已经司空见惯,千百万网站和数不清的电子刊物使剽窃、  相似文献   

7.
王俊梅 《中国德育》2007,2(6):89-90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课堂一直处于一种执著却又迷茫的状态。我们执著守望着学校道德教育这块净土的同时,又困惑于德育阵地的乏力、人文学科的萎缩,迷茫于传统德育课堂中学生道德渴望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语言形式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潮,“文本”概念就是在这一思潮中生发出来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最常用而使用又最为混乱的重要术语之一。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董希文博士《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文本研究》)一书知难而进,对“文本”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深入阐析,其理论勇气委实可嘉。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本理论的专著,对于梳理文本观念发展脉络、正确开展文本分析与批评,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近代严格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大学理念的探讨延绵不绝,其中既包含着人们对大学理想的追求,也蕴涵着对大学价值的期待。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与教会、世俗政权的冲突,大学理念成为支撑大学发展的一种精神,同时也在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化和制度。大学理念的嬗变过程记录着大学的发展轨迹和大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控制现象,导致人"自我"的缺失,学校培养的人很多都是"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从分析道德特性出发,进而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控制现象和人"自我"的缺失,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让"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版德育教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运用了故事。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道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美国教育学者基尔帕特里克认为,故事是发展儿童良好品德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其实践性,这一特征也决定了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向度。在中国当下,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由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和长期性的要求,因而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陈延斌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一书,正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很难实现。所以,在考问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何以落实这一老话题时,必须正视问题的本质所在,思考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1引言如何开展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德育,拓宽德育视野,注意德育策略,提高德育实效,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隐性德育作为一种德育策略,不能孤立于其它德育策略之外,必须从德育的内容出发,灵活处理好与其他策略的关系,使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英语教学是大学里一门最普及的学科。英语教学在学校的道德德育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英语教材在编写的时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中“的红苹果效应”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道德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共识,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道德这种性质决定了道德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正面引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保持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舆论压力,真正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正】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是现代西方社会学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柯林斯的理论深受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Weber,1864-1920)的影响,在后期成为冲突学派的重要代表。[1]1979年出版的《文凭社会——教育与阶层化的历史社会学》①则是其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内容的绝对性内容包括普遍性和形式化的道德原则、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与德目以及共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内容的相对性内容包括由个体道德判断的独特性、群体生活的差异性、道德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等决定的道德行为、判断和规范的相对性。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对话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存在和延续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龚海泉先生主编的《走向新世纪的道德教育》即将面世。这是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的成果 ,也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专著。它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及其未来发展对于 2 1世纪新一代知识分子素质的基本要求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及其教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 ,从中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矛盾 ,进而对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确立、模式建构、内容更新、方法改进、机制运作等方面 ,都提出了富有创新的见解 ,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 ,对于提高大学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  相似文献   

19.
左群英 《教育史研究》2009,(6):17-19,29
《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实质上是对华而不实的“伪”道德的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顺“道”而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如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自居,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取消道德教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力戒华而不实的道德说教。《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启示我们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改革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当社会各界依然对学校德育抱着很深的成见的时候,甚至德育一线的不少教师对德育的前景依然感到茫然的时候,我国的德育研究却在悄悄地酝酿着一场革命,出现了许多质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德育理念的创新上。这种创新基于中国变革现实,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研究日渐深入,视野日益开阔,不以服从主流为宗旨,而以探求真理为原则,表现出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以人为本的精神。其理论未必系统完善,但对现代德育的启蒙作用是意味深长的。他们既有学者的眼光,又有平民的视角,既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关注教育现实的空前热忱。刘铁芳教授便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