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雪峰(九)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冯雪峰在危难时期出任“左联”党团书记,重组队伍,争取瞿秋白、茅盾、丁玲等的领导和协助,改变策略,新创局面等等情况,我们已在前面说过了,但还有两点需要补充。一、“左联”在冯雪峰的直接领导下,着重抓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归文化部领导。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是冯雪峰,翻译家蒋天佐当副社长,聂绀弩、周立波、张天翼、曹靖华、冯至任副总编辑。据说,冯雪峰是当时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派来的,还给了他一辆詹姆牌小轿车,那是副部长一级的高干才有的专车。人文社是专业的国家文学出版社,因此人们戏称之为“皇家  相似文献   

3.
艾以 《上海档案》2003,(2):57-58
1951年2月1日,上海解放后第一家文艺刊物——《文艺新地》和读者见面了。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为该刊题写了刊名。主编是冯雪峰、唐锼。同年4月,冯雪峰奉命调往北京。《文艺新地》改由巴金、唐彼任主编。我当时是该刊编辑。那时编辑部名义上有6个人,实际上还不足三个整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1951年2月1日,上海解放后第一家文艺刊物———《文艺新地》和读者见面了。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为该刊题写了刊名。主编是冯雪峰、唐弢。同年4月,冯雪峰奉命调往北京。《文艺新地》改由巴金、唐弢任主编。我当时是该刊编辑。那时编辑部名义上有6个人,实际上还不足三个整劳动力。《文艺新地》作为上海解放后第一份文艺刊物,首要的任务是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宣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繁荣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进步和建设。《文艺新地》围绕这一中心,做了大量工作,不少著名作家积极投稿。这些文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今…  相似文献   

5.
冯雪峰(七)     
清醒头脑务实精神 1930年初,在中国文化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不小的事:在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鲁迅不仅在思想上而且也在政治上,毅然站在中国共产党方面,并宣告于世。他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这对革命者是个很大的鼓舞,对反动派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促成其事的就是冯雪峰。冯雪峰在受党组织之命筹备“左联”、争取鲁迅参加并领导这一组织的同时,还受命去动员鲁迅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据冯雪峰回忆:当时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在《〈乡风与市风〉序》中说:“在中国古哲的言语中,我是更爱如陶潜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之类的诗句。这是即使一个人,做着极微小的事,也如在转移着乾坤似的气概。”从1943年以后,他没有具体职务,也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依然像老牛一样,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为人民、为党的文艺事业默默地顽强战斗、工作和生活,默默地走过一段艰苦坎坷的路程。 冯雪峰写文章是为了战斗。随着国内局势的严峻,在国统区言论极端不自由的环境中,从1946年12月份起,他开始写寓言,用寓言代替杂文,以揭露敌人、打击敌人。  相似文献   

7.
维护鲁迅维护团结冯雪峰来到上海,要完成“附带管一管”文艺界工作的任务,开始只能通过和依靠鲁迅、茅盾,而鲁迅“当时的心情是很不平衡的”(冯雪峰:《回忆鲁迅》)。  相似文献   

8.
东征山西南下上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合。次日,冯雪峰随中央进驻瓦窑堡,暂时在此安歇下来,洗却征尘,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几乎是在进驻瓦窑堡的同时,冯雪峰被调在陕北党校工作,为我党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培训干部。  相似文献   

9.
催芽育苗的“培养基”烧火做饭的“灶下婢”冯雪峰在主持和领导“左联”工作期间,由于高擎鲁迅的旗帜,尊重瞿秋白的指导,倚重茅盾、丁玲等战友的聪明才智,团结广大作家,使左翼文学运动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在理论建设方面,至少使强固的左倾机械论和教条主义受到了冲击;使不少左翼作家改变了对文学的一些偏狭观点,开始认识到,为什么在创作上应该“莎士比亚化”,而不应该“席勒化”;  相似文献   

10.
催芽育苗的培养基烧火做饭的“灶下婢”(续) 1932年底或1933年初,冯雪峰奉命调到上海中央局(也称上海临时中央局或上海白区中央局)宣传部任干事,管一个对外提供宣传资料的通讯社和“文委”。这两个机构均直属上海中央局,由其宣传部长直接联系。从此,雪峰就在完全秘密的状态下,专事地下党的机关工作了。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为了研究鲁迅著作,学习鲁迅精神,用实际行动来纪念我国这位现代文化革命的先驱者,早在一九七九年六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就成立了“鲁迅著作研究编辑室”,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两年来,已经编辑出版了鲁迅研究著作十五种,约二百五十多万字。这些著作既反映了老一辈研究鲁迅的专家如冯雪峰、唐弢、李霁野等人的研究业绩,也介绍了中青年研究工作者如陈漱渝、包子衍、陈安湖等人的劳动成果。这些书是:  相似文献   

12.
记韦君宜     
许觉民 《出版参考》2006,(26):36-37
在60年代前,我知道韦君宜这个名字,她在编团中央办的《文艺学习》,但是我并不认识她.60年代初,我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因故人事大变动,1957年社长冯雪峰被划上右派而下台,1959年,接任的社长王任叔(巴人)又因大谈"人情、人性"而被免职,因此这个"社长"的交椅就一直空着.  相似文献   

13.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溘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上世纪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共过3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  相似文献   

14.
作家艾煊在3月29日《光明日报》著文,叹道:如今的出版社,为何弄得如此狼狈? 文章说:“建国后到‘文革’前,我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平均每两年出版一部,有的书甚至重印达7次之多。但近10年中,竟一部书也未出过,而这期间,我是写得更多了……。” “去年春天,一位老友将我的一部散文书稿,介绍给台湾的一家出版社,5月交稿,10月份就完成了印刷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随即寄来了样书。” “我的第一部长篇,1950年秋,寄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了冯雪峰同志的亲笔来信。……书也是不到半年就出版了。”  相似文献   

15.
记韦君宜     
在60年代前,我知道韦君宜这个名字,她在编团中央办的《文艺学习》.但是我并不认识她。60年代初.我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因故人事大变动.1957提社长冯雪峰被划上右派而下台,1959年,接任的社长王任叔(巴人)又因大谈“人情、人性”而被免职,因此这个“社长”的交椅就一直空着。  相似文献   

16.
正1903年6月,冯雪峰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冯雪峰自称是"纯粹的山里人"。他从小就感染了故乡"民风的强顽",渐渐形成了质朴、耿直、倔犟的个性气质。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金华,发生了反对学校当局专横压制的学潮。当时正在金华"浙江第七师范学校"就读的冯雪峰是学潮的带头人。为此,他被开除学籍,来到杭州。1921年秋,冯雪峰考入了"浙江第一师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志,大都清楚,鲁迅先生做为中国文学的泰斗,他的杂文创作颇丰。而有不少同志却为他没有留下“鸿篇巨制”而惋惜。其实,鲁迅生前并非没有写作“鸿篇巨制”的打算。据冯雪峰同志回忆,他曾计划写一部关于中国四代知  相似文献   

18.
1931年6月到1933年2月,瞿秋白、杨之华夫妇经由冯雪峰介绍,隐居在上海南市紫霞路68号谢家.谢家即谢旦如、钱云锦夫妇家.在这期间,瞿秋白撰写和翻译了大量的各种文章,包括较有系统地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与苏俄文学作品,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奠基者之一.杨之华也开始学习翻译(这些译稿经过瞿秋自修改,现已收入<瞿秋白文集>),并"破例"创作了几万字小说<豆腐阿姐>等.更重要的是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与鲁迅夫妇的交往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新世纪的第一缕春光中迎来了建社50周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的主要基地。1951年3月创建于北京。建国初期,百废俱兴,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同志受命建社,与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聚集一堂,筚路蓝缕,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而共同努力工作。建社之始,即选拔整理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出版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文艺建设丛书”、“解放军文艺丛书”等,随后集中出版各种体裁的优秀作品选拔本144种。与此同时,以巨大的热情推动新文学创作,出版  相似文献   

20.
魏金枝同志是浙江嵊县人,早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很负盛名,近代著名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在"五四"前曾任教于该校.夏丐尊、刘大白、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等著名文学家,都先后在浙一师教过书.在这些学识渊博的大师们的教育培养下,魏金枝和丰子恺、关梦非、刘质平、潘天寿、柔石、潘漠华、冯雪峰等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魏老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是"左联"成员.他的成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