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万敏 《青年记者》2009,(24):69-70
一条《外媒称中国有望明年超日本成世界二大经济体》的财经消息,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分析文章指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催化下,中国有可能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预言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从这条被一再转手却不直接查找信源的消息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急迫地希望“经济强国”梦想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
2000年,中国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七;2007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经过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难理解,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  相似文献   

3.
2000年,中国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七;2007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经过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不难理解,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那么,中国企业高速成长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印刷工业出版社的新书《北大商训》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中国企业三十年间高速成长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撑是——新商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商业精神成就"中国梦",语言永远苍白如风中的窗户纸,但精神不!2000年,中国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七;2007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难理解,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那么,中国企业高速成长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新书《北大商训》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中国企业30年间高速成长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撑——新商业精神。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必然掀起文化建设的高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4,(S5):24-25
<正>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文化领域如何实现繁荣复兴,文化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根’或‘核’的那部分。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强国。"因此,加快档案文化建设步伐,走出一条中国  相似文献   

7.
朱雪子  刘丹丹 《新闻世界》2011,(12):172-174
2010年,日本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日本第二季度GDP约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由此,日本媒体认为,日本向中国让出了它坚持了40多年的世界经济第二的位次。对于这则消息,中外主要媒体都相应做出了报道,但是报道角度及所处立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笔者对这些报道进行比较,从报道的异同中总结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所拥有的优势及面,l盏的困境,并探讨“世界第二犬经济体”究竟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对于媒体来说,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中国以特色的"中国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而不断崛起与发展,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我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财经周报的<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自2008年由周报改为日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我国第一份跨地区、跨媒体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这四份财经类媒体在传播财经资讯、深度解读经济动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成为新财经类媒体的佼佼者,在竞争白热化的报业市场中占据了可观的份额.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文化中国"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西雅图等几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宣传活动.介绍的五本书是:<中国十年短篇小说选>、散文选<中国女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王蒙和他的新疆>、<中国珍宝>. 我们这套书在北美向一些重要的图书馆和公共单位,如纽约市公立图书馆和哈佛大学进行了捐赠,以期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化中国"丛书在美国发行并且向一些公益机构赠送后,有很多的政府部门向我们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0.
《电子出版》2005,(10):51-51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是当前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按照该速度发展,中国将在10年赶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30年内超过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据美国加州《康特拉科斯塔时报》报道,由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中国正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产品线从纺织品到复印机,从 DVD 到玩具,应用尽有。此外,凭借所培养的大量理工大学毕业生,中国还将成为全球领先的 IT 和商业服务外包基地。但是,要想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科技和专业人才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据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经济动荡,并波及了中国金融市场.本文以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经"和"商业"两个栏目的内容分析,描述了该杂志在经济危机中对中国问题报道的概况.<经济学人>持续关注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形象刻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并把中国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拯救者;但由于固有的历史、意识形态成见的影响,其报道措辞和数据来源都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2.
刘玲华 《传媒》2011,(3):68-69
兔年新春,当人们还在欢乐喜庆过大年时,一个让国人振奋的消息传来,2011年2月14日,日本内阁府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至此,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客观地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全中国人民几十年努力的结果,是大好事。照理说,主流媒体要"敲锣打鼓"宣传,但我们  相似文献   

13.
在创新与扭曲中生存的英国娱乐电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98年,当<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在英国ITV电视台问世后,立即在英国本土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迅速占领了市场百分之五十九的份额外,节目还陆续在美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推出.到了2004年初,使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样式的国家已达108个.紧接着,英国BBC广播公司2000年打造的<智者为王>,又成为世界娱乐大亨们的抢手货.在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登入65个国家,创出了超强的收视佳绩.那么这两个节目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原创公司认为:"独特、刺激、强烈的悬念色彩和人性化的因素"是取得成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媒体, "中国制造"当然得南"中国声音"来阐释.而实际上,就期刊实力和影响力而言,中国的财经期刊与<财富>、<经济学家>等国际权威财经大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为例,也是世界上财经期刊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期刊的办刊和经营理念为中国财经期刊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模板.  相似文献   

15.
3月2日,<西安晚报>的"中国新闻"版,用非常醒目的文字,刊登了一条头条消息<中国取消空客百亿美元订单>,其副标题是<外媒称中国此举为警告法国>,并在该日头版作了<中国取消空客百亿美元订单,外媒称此举意在警告法国>的提示.  相似文献   

16.
从日本动漫产业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漫大国日本已抛出"动漫外交"作为本国对外宣传的手段,而我国的动漫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也在积极地发展动漫产业,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出5~10年时间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如何借鉴日本的经验?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呢?  相似文献   

17.
当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也许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见到中国经济在这之后三十多年能够持续保持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人群,用这么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过这么长的时间。 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当不富裕的国家。虽然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23年2月8日,<新文化>月刊在大连创办,发起人是大连中华青年会会长傅立鱼先生.<新文化>创刊后,远在广州的孙中山先生亲自写来贺信,并为该刊挥笔题词,写下了"宣传文化"四个大字.他祝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大连人民,敢于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伟大创举.这是孙中山先生给大连写的惟一题词.1924年4月,<新文化>改名为<青年翼>,成为大连中华青年会的会刊,先后出版了7卷67册.  相似文献   

19.
约翰·菲斯克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家与实践者,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菲斯克著述甚丰,最有代表性的是<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解读电视>、<传播研究导论>、<电视文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媒介的实质--美国政治中的种族与性别>等.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中国过渡时期的典型人物,中国走上现代的发展道路,建设现代的立宪政治、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是他的一生的奋斗目标.他的政治思想时激时缓,文化亦中亦西,力求学贯中西;在学术上,亦新亦旧,力求新旧贯通.梁启超是清末民初风云世界中的一颗璀璨的巨星.纵观梁启超的一生的活动,从一开始就与报刊密切相关.他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至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正式脱离新闻界止,"报馆生涯"先后达27年之久.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巨大影响也是通过报刊传播开来的.因此对梁启超的评价,笔者将其定位在宣传家.作为一位宣传家,梁启超的巨大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宣传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到1903年间,他在日本从事报刊活动这段时间.梁启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从报>、<新小说>三大报刊.这三大报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的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