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重要国际性法律文书,是缔约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协定,也是国家层面履约和落实保护责任的行动指南。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发展,在保护政策实施中,有关非遗保护理念、保护精神和保护措施等争议依然不断,因此,对于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学者,正确理解和领会《公约》精神关系着保护政策的制定、保护工作的深入和理论研究的导向。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公约》精神和旨向,需要从五个维度入手:"文本"是根本,"文字"是重点,"文献"是基础,"文化"是前提,同时,对社会文化思潮的了解是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王莉 《博物馆研究》2007,(2):68-72,88
2004年,自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和实践工作已进行了两年有余,尽管业界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已有所认知和了解,但是保护工作的开展依旧处在雏形阶段。现阶段各地方对"申遗"工作兴致颇高,但对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尚缺乏认真和有效的探讨,笔者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博物馆在这项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谈点粗浅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综合考察自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近年来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步入法制化阶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  相似文献   

5.
王静 《新闻爱好者》2008,(12):152-153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和展示。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略谈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的最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呈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壮  谭宏 《新闻爱好者》2007,(12):22-23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对象进入了我国传媒的视野。特别是2006年,国家宣布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及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围绕“文化遗产日”和“国家名录”,从传统纸质媒体到电视甚至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处不在,成了传媒关注的焦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波 《北京档案》2009,(5):35-35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范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的关系,阐述了细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状及区级图书馆参与保护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区级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潮。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为图书馆等社会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提出了义务要求。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发挥图书馆在非遗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形势,图书馆应提高认识,充分利用人员、技术等优势,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具体工作之中,为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鞠熙 《文化遗产》2016,(1):63-70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王薇 《文化遗产》2023,(3):42-50
2023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是进一步实施的方向所在。自2016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六章明确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15个优先领域以来,该理念的相关要求也在近年逐渐清晰。通过对UNESCO非遗名录评审案例的归纳,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两层要求:一是非遗本身的可持续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应对过度商业化引发的问题;二是发挥非遗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保障作用的要求,涉及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多个领域。两层要求同等重要,不可顾此失彼。当前,发挥非遗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各项要求既是中国履行《公约》义务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作了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手工技艺、风俗习惯等,内涵丰富,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注重的是项目申报层面的表述,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研究理论的深入,局限于申报层面的分类类目已经不能满足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应适当考虑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思想的融合,从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献分类的逻辑及知识组织方式,切合实际地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厘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确切名称,综合多方因素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属叙词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表达功能,在这个分类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文化空间"也应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划分之中。图3。表4。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战略的高度,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大会通过了以保护亚太地区无形遗产为宗旨的《上海宪章——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①。  相似文献   

20.
2012年,荷兰签署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此之前,荷兰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筹备和讨论工作。本文介绍了近些年来,荷兰非遗保护工作的定位理念、机构、实践和相关法规。文章认为,荷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管起步较晚,但正以谨慎而良好的态势向前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在各项工作中,政府起辅助和支持的作用,而主要工作则由博物馆、学术机构、社区等来承担。这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模式有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