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王夏 《科教文汇》2012,(5):162-163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包括生理之“气”和美学之“气”,其美学之“气”又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即乐音运动之“气”,是声乐作品中音与音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所贯穿之气,是声乐作品局部微观之“气”;审美之“气”,既包括声乐作品被诠释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势,也包括从演唱作品中表现出演唱者自身的一种气势;表演心理之“气”,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需要或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内在之“气”.乐音运动之气、审美之“气”、表演心理之“气”虽同属于美学之“气”这一范畴,但属于不同层面,立足于不同侧重点,角度各异地阐释了声乐表演艺术中“气”的美学性.  相似文献   

2.
张琼 《科教文汇》2009,(12):249-249
温庭筠《菩萨蛮》对“小山”的理解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据词的上下文义推断,笔者以为释“小山”为“眉额”更当。本文从“初醒”之容、“梳洗”之态、“顾盼”之仪、“哀怨”之心来进行释义。  相似文献   

3.
技术环境效用是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主体环境需要的一种特性。人之所“要”是技术环境之“用”原始生成的动力之源。物之所“是”是技术环境之“效”原始生成的客观之基。技术环境效用是技术创造主体在物之所“是”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以人之所“要”为导引,通过选择、设计、试验、检测、调整等生成环节和借助“因(自然因 目的因)果”转化链条机理的作用来实现其原始生成的。  相似文献   

4.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11X):54-55
龟,本是水陆两栖动物,在漫长的文化延续中,被国人注入了诸多的文化寓意:或灵之,“四灵”(麟、凤、龟、龙)、“五灵”(麟、凤、龟、龙、白虎)之一者,“介虫(有甲壳的虫类、水族)之精者”;或宝之,“天下之宝也”,获之“家必大富至千万”;或寿之,“寿蔽天地,莫知其极”;或贬之,有“龟奴”、“绿帽子”、“缩头乌龟”之俗谓,等等。  相似文献   

5.
孙子情报理论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四知”——知彼知己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孙子“知彼知己论”之“知”的内容,除“五事”、“七计”、“知胜有五”外,《地形篇》中提出的“四知”,是战场全局指导必知的内容。 《地形篇》指出: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  相似文献   

6.
彭理中 《情报杂志》1991,10(2):14-24
孙子《知彼知己论》之“知”的基本方式方法在孙子的“知彼知己论”中,对于“知彼”有一个反复强调的指导思想,即“先知”。在战争中,彼己双方构成了既对抗又统一的彼此不可分离的一对矛盾。了解、分析这对矛盾,从难易程度上说,知己并非不难,知彼则更属不易;从行动上说,知己是基础,知彼是目的。只有对彼知之实,知之详,知之准确而适时,才能料敌,确定用兵之策——“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因敌制胜”。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界和中国领导人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全”到“知之较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到充分、集中地体现。梳理这一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科学界对此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形成了从科学知识到决策知识,再到社会知识,从科学共识到政治共识,再到社会共识的发展进程。作为东方巨人,有两个“大脑”比有一个“大脑”要更加聪明、更加智慧;“外脑”需要辅助“内脑”,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知识、决策知识;“内脑”需要依靠“外脑”,主 动 问计于科学界 。  相似文献   

8.
王艳 《科教文汇》2010,(4):135-135,14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译界重要的翻译理论,由许渊冲先生首次提出。“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来自原文,而要超过原文。这一理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本文在此做一浅见。  相似文献   

9.
一、何谓“心”? “心”,在西方人那里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它就是指有形有象的、主血脉滋养全身的肉体之心脏。即“心、肝、脾、肺、肾”之“心”。然而,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对“心”的把握就没那么简单了。在中国人看来“心”既是指主人体血脉的心脏之心,又是指产生智慧的思维之心。尤其指后者。所谓“心想事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等。本文所试图研究和揭示的就是“参与大脑思维活动、支配人的精神和肉体相应运动的中国之‘心’”。在中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凡人还是圣人、文盲还是哲人,其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个生思维、出智慧的中国“心”。只不过在常人那里,中国“心”是盲目的;在圣哲那里,中国“心”是自觉的。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万物之本”;所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由此观之,“心”与宇宙、万  相似文献   

10.
“情报”和“资料”的关系,向来没有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情报主导”论者有之,“资料中心”论者有之,“资料和情报平行”论者有之,主张机构分设者,亦有之,真乃都为一家之言! “资料”与“情报”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钱学森同志最近说,“资料”是“情报”的一部分。他明确指出:“我们常常说情报资料(引者按:“情报资料”,是把“情  相似文献   

11.
花志红 《科教文汇》2008,(28):244-244
在古代诗歌中,有关“月”的吟咏比比皆是。本文从望月怀远之情、明月下理性内省之悟、月之“清”、“孤”三个方面简单论及南宋时被成为“上饶二泉”的两位诗人赵蕃和韩漉咏月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死亡之谷”是发明到产品之间的鸿沟,“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短短50多年时间里,为世界带来了互联网、GPS等技术与产品,常常成功跨越鸿沟。从产业发展角度,跨越“死亡之谷”需要物质、智力和社会等三种资本,还要跨越技术培育和转移各个关键阶段。DARPA利用其独特的政治地位、雄厚的资金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依靠优秀项目官员、办公室主任和局长的协同合作,以及长年培育的“DARPA社区”,一次次成功跨越“死亡之谷”。近年,DARPA为缩短跨越“死亡之谷”的时间,还采取了“众包”等一系列新举措,最后总结了DARPA成功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乌之哑哑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9,(14):54-55
乌,又称“鸦”(也写作“鵶”,“鵶鸣哑哑,故谓之鵶”《禽经》),全称“乌鸦”,俗呼“老鸹”。飞入古人视野的乌鸦,有着纯黑的形体、大大的嘴巴、“哑哑”的鸣叫等外部特征,并有鸦占之能、反哺之孝、神鸟之灵等内在属性。一只普通的乌鸦何以承载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答曰:人类涂鸦使然。  相似文献   

14.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一脸温婉笑容.美丽智慧.干练坚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界中,她犹如浩瀚星空中的一轮明月格外显眼。她是冰心所说的“真”、“善”、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意义事件。如说耶稣之死是为了“救赎”,苏格拉底之死则是为了“殉道”。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伦理审判与法律契约的冲突如何得到价值的“和解”。本文试图从古希腊的社会法律制度,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及其生死观、人格建构等方面来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并阐述苏格拉底之死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生活》2014,(2):50-51
古人头发多典故 《管子·国准》云:“童山竭泽。”又陈康祺《郎潜纪闻》载:“凡所过,童山沙碛,不生草木之区。”《孟子.告子上》日:“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东汉经学家赵岐注日:“濯濯,无草之貌。”是以后世多用“童山濯濯”引申为秃顶、脱发之意。  相似文献   

17.
白桦 《世界发明》2009,(11):43-44
好的创意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无须去羡慕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当我们拥有自己的“迪斯尼主题公园”、“好莱坞”、“时装之都”时,我们方会领略到创意旅游之妙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科技》2004,(6):28-31
中国首届“人机大战”已经开战,首场比赛人类顶尖棋手、棋后诸宸竟然0:2败于电脑棋手“紫光之星”。这样的结果非常令我们惊讶。比赛结束后,“紫光之星”的棋力是否超过了当年的“深蓝”成为一个更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为什么人类顶尖棋手会败给一台刚诞生不久的“紫光之星”笔记本电脑?这台笔记本电脑凭什么能战胜我们的世界冠军、“美女棋后”?为  相似文献   

19.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10,(13):56-57
在传统社会,国人有风水之信。何谓“风水”?晋人郭璞曾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由此看来,风水是一种术数之学,其核心是相宅、相地以求得“得水、藏风”的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20.
鹤,俗呼“仙鹤”,乃自然界涉禽类候鸟,头小喙长,身挺腿秀,有灰、白、黑颈、沙丘、丹顶等10余种,喜栖沼泽、滩涂、苇荡之地,好以鱼虾、昆虫、蛙蚧为食,夏季北归,冬则南翔,结群而居。在诸多鹤类巾尤以丹顶鹤最为国人熟知。结缘于人类的自然之鹤,在漫长历史时段里,渐趋演化成文化之鹤,浸润于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有“仙家之骐骥”、“鹤称千岁”之信;也有“羽族之宗长”、“一品鸟”之尊;更有诸如归隐、祥瑞、忠贞、官阶等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