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提出了简单颗粒流的热传导模型;根据稠密气体运动学理论,运用随颗粒速度而变化的自由程,理论推导了简单颗粒流的有效热导率表达式。当Biot数小于0.1时,有效热导率解析结果可适用于Biot数和Fourier数的乘积(biFo数)的整个范围。讨论了颗粒固体体积百分比和数对有效热导率的影响,结论比已有的研究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根据稠密气体运动学理论,运用随颗粒速度而变化的自由程理论计算了两组分混合颗粒流的有效热导率.当Biot数小于0.1时,解析结果可适用Blot数和Fourier数的乘积(BiFo)的整个范围.在适当BiFo数的条件下,讨论了组分颗粒浓度、总的颗粒固体体积百分含量v和BiF0数对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小颗粒的浓度或减少小颗粒的尺寸可提高混合颗粒流的有效热导率.  相似文献   

3.
根据稠密气体运动学理论,在近平衡条件下,给出粒度呈分形分布的颗粒速度分布函数,并建立颗粒和流体之间因颗粒的随机运动而产生的热传导模型.当Biot数小于0.1、BiFo数远小于1.0时,推导出颗粒固体体积百分比V较低、劲度比较高的剪切流的有效热导率解析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系统结构特征参数η、固体体积百分比V和粒度分形维数D对有效热导率有显著的影响,并与单一颗粒流的有效热导率理论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更接近.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传导沥青基混合物的电、热传输性质的增强与添加的传导颗粒热导率、电导率的关系.分析了碳纤维、石墨传导颗粒对沥青基质的热导率改性效果.根据改进的有效媒质理论,研究了碳纤维/沥青、石墨/沥青混合物的有效热导率和电导率.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吻合.此外,理论及实验计算结果显示:使用颗粒纵横比大的传导颗粒可以获得更大的传导增强;使用盘状的高传导颗粒可以限制添加量,进而保证沥青基质的体性质和机械性质.改进的有效媒质理论模型不仅可以使用于预测沥青基复合介质的电、热性质,而且适用于所有两相复合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自然及工程流动中含颗粒羽流的颗粒扩散对环境的影响,开发了模拟颗粒羽流排放的试验装置,并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颗粒羽流特性测试分析方法。针对典型工况开展分析,着重研究羽流颗粒的扩散率、浓度及速度特性。结果表明,颗粒相时均边缘随羽流高度增加而线性扩展,时均颗粒速度及浓度则随之降低;羽流初始流速越大,颗粒相扩散率越大,颗粒浓度和速度衰减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颗粒流程序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开发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以OpenGL为基础的可视化实现步骤,结果表明,以OpenGL为基础的可视化方法可以直观、逼真地反映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测量脱硫活化器内颗粒尺寸分布和颗粒数的PIV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尺寸分布及颗粒数是研究活化器脱硫效率的2个重要参数,本介绍了一种应用颗粒速度图像仪(PIV技术)测量脱硫活化器内颗粒尺寸分布和颗粒数的测量方法.为了提高测量的速度,采用Watersheld算法计算图像中每个颗粒的灰度域值,应用边缘增强滤波算于搜索每个颗粒图像的边缘,并用Freeman位的格式保存搜索结果.基于各个颗粒的Freeman位数据,可以计算出流场中颗粒的尺寸分布及颗粒数.最后给出了实际的测量数据及误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IV技术将是研究脱硫效率的一种重要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8.
运用晶格玻尔兹曼方法研究了两个颗粒在Poiseuille流中的运动行为.分析了颗粒直径和管道直径之比d/D对颗粒相互作用的影响;讨论了颗粒的水平距离、颗粒的平衡位置与颗粒直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d/D小于0.5时,颗粒的水平距离稳定在4.2倍的颗粒直径左右.研究对于理解多颗粒系统中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改进的有效媒体理论研究了铁电-聚合物颗粒复合材料的热电性质,当颗粒浓度在渗流阈值附近时,界面效应非常重要。因此,在有效媒体理论中,考虑到颗粒的界面效应,得到了铁电颗粒复合材料的热电系数在渗流阈值附近有一陡增,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维颗粒流程序PFC3D,对北江大堤石角段存在争议的堤基管涌问题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在对实际管涌的堤基环境进行概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堤基的颗粒流模型,通过流固耦合分析,实现了堤基管涌发展以及颗粒流失全过程的模拟。对基岩不透水和透水2种情况分别建模,分析比较了不同的基岩透水边界条件下管涌演化的机理,通过FISH语言编程得到了不同基岩条件下颗粒流失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岩透水条件的存在,会加速管涌的演化,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破坏险情。砂土层细颗粒的迅速移出,会引起较大颗粒的流失,在覆盖层下发生接触冲刷,对堤基的稳定性构成威胁,且基岩的透水作用对砂土层的影响比卵砾石层更为突出。颗粒流模拟的结果反映了管涌演化的宏观现象和颗粒流失的细观规律,取得现场试验难以测量的颗粒流失规律,证明了颗粒流方法应用于管涌模拟的适用性,为进一步采用颗粒流方法研究管涌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管涌的抢险加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