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院图书馆资料组和中文系资料室合编的《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册,业已在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前夕印就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集子是为配合文科院校郭沫若作品的教学和研究而编的,分上下二册。上册共32万字,分三辑:第一辑为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同志论郭沫若,以及他们与郭沫若同志的通信、诗词唱和;第二辑为解放前后对郭沫若及其主要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第三辑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经验谈。收辑  相似文献   

3.
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的郭沫若研究最迫切的课题是打通"学科墙",把分割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不同"的郭沫若还原为一个统一的郭沫若。其中,思维方式是一条可以贯穿郭沫若整体的红线,思维方式的相通是理解的真正基础。在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中,首先是研究者的思维方式陷入了循环论的"怪圈",另外,从郭沫若早期的文学思维看其后来的史学研究,可以发现郭沫若独特的学术"天赋",并在其前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郭沫若学术领域内的"对称"思维。这使得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和对古文字学的学科系统的建立都有着超越性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迄今,注释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有:《郭沫若全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纪游诗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少年诗稿》(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和《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对于五家注释,我曾写过几篇文章,提出了某些不同意见。兹综合近向研究所得,撰写此文,再向诸家求教。如一得之见可取,幸甚,倘倒白为黑,识者正之。  相似文献   

6.
1930年,郭沫若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32年,侯外庐读到了郭沫若的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逐渐在郭沫若的影响下开始了对中国历史的思考,但也提出了对郭沫若史学的批评意见。1941年,侯外庐写作《中国古典社会史论》、正式从经济学转向史学之时,不仅将郭沫若视为学习的对象,更是将之视为超越的对象。侯外庐一生把郭沫若既当成导师又当成论敌,这种符合辩证法的学术态度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学风,促进了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卜庆华副教授撰写的《郭沫若评传》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最近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它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郭沫若作家、学者和政治活动家的完整生动图景。这是对郭沫若的生平、思想和文化成就总体研究的一个丰硕成果。它对于了解郭沫若的文化心理、创作个性及其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杰出贡献,对目前方兴未艾的郭沫若研究工作,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全书共二十六万字,分十五章四十三节,比原版增加了约十万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的《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二、三、四卷已相继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对郭沫若原著中某些史料引用及立论明显错讹之处,作了注释,说明郭说之不确。这些都表现了编者注释时严谨的态度,这对深入研究郭沫若很有好处。但编者注释时亦有疏忽之处。如《郭沫苦全集》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一位足以令20世纪的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人物。他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堪称一代奇才。在一般人看来,想必郭沫若有超人的智商,绝顶聪明。然事实却不一定如此。郭沫若的智商有多高?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沫若的成绩报告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6月28日所发,郭沫若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20,(4):93-98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巨变的时期,对于作家精神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郭沫若是这一时期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一直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本文横向梳理了学界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成果,围绕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的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对其研究的特点、影响及不足做出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思考未来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呈现四十年中后期代郭沫若研究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趋势,对学界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日友好使者。他的一生,为中日友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为恢复中日邦交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第一部分,概括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的特点。第二部分对郭沫若发展中日友好的思想作了整理和归纳。第三部分对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作了研究和整理,并分别就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在上述领域郭沫若对日本文化,科技的介绍作了研究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研究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客观描述与分析评点相结合的方法 ,从诗歌、历史剧、文艺思想与创作个性诸方面对郭沫若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反思和评述 ,从而揭示郭沫若研究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 ,同时预测郭沫若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在郭沫若研究中,尽管郭沫若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对于伦理思想却很少涉及,至于郭沫若的人生观更少有人问津。阐明郭沫若的人生观,我以为对于了解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尤有重要意义。一让我们首先对郭沫若人生观的发展作一鸟瞰。少年时代,郭沫若已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这时的认识是不确定的、有矛盾的。他时而说:“我已久存厌世心”(《澡堂狂吟》)“人生到处须行乐”(《三月十四日暮同友人游园作》),时而说: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汇》2006,(9):13-13
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手中,有两份郭沫若先生中学时代的成绩单,上面显示出16岁和18岁时的郭沫若先生数学和英语非常好,而国文和图画则特别差。朱清时说:“看了这样的成绩单,谁能想到郭沫若先生后来会成为大文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而郭沫若先生如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郭沫若逝世十周年,最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华东师大龚济民、方仁念两位副教授合写的《郭沫若传》,无疑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念。这部三十六万字的传记,把郭沫若这位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的一生,真实而又生动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本文就郭沫若的诗集,郭沫若的艺术风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大力加以提倡。但在此之前,郭沫若对于通俗文学的观念却与之截然不同。本文通过考察郭沫若从起初对通俗文学的排斥,到大力提倡文学的通俗化,来剖析郭沫若通俗文学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郭沫若《女神》中的太阳意象研究入手,从古典考据、人文环境、自然山水、家庭影响等各个方面,深刻揭示了郭沫若“恋楚情结”的遗传密码,即对楚文化与生俱来、融之血脉的感情取向,开拓了郭沫若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历史悲剧中的主人公均为悲剧性人物,其不仅单纯地使人"悲",而且具有道义美,具有激发人化悲为愤的精神力量。本文从郭沫若六部历史悲剧诞生的时代背景、悲剧题材、悲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历史悲剧所蕴藏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