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锦嫦 《师道》2007,(6):45-45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让知识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其洋溢生命的气息。让真情充盈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快乐”,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的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快乐”.师生间才会有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的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快乐”.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唐旭芬 《文教资料》2010,(4):161-162
关注学生的心理.构建绿色的语文课堂,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又一新课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课堂呢?其应该是一种能点燃学生心灵火花,使语文课堂生机盎然的理想课堂。这种理想中的课堂应为“绿色课堂”。其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诚挚纯朴的人文关怀,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绿地。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平等互动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笔者则套用了移动通信这个品牌,创建了“绿感地带”这个词,其意在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让语文课堂充满绿色,充满和谐。一、赏识教学是实现“绿感地带”的基础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能变得轻松起来,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自由自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随口表扬了某位同学‘你今天回答得特别好’之后,这位同学就会整节课都很认真学习,积极思  相似文献   

5.
当教师走进一个和谐有序、宁静温馨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充满友好的眼睛,教师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使命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怎能不才思涌动、神采飞扬?看到激情燃烧、妙语连珠的教师,听到充满爱心、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不对教师充满爱意、对学习充满渴望呢?在组建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用“心”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努力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一、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实现情感共振的绿洲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首先,应让课堂洋溢浓浓的爱意。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有了浓浓爱意,课堂显得宽松,教师方可游刃有余地教,学生也才能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就多了一份宽…  相似文献   

7.
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为新课堂的产生提供良好环境。师生摆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想方设法地去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自由放牧,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一节充满愉悦感、幸福感的语文课上完了.张晓慧老师带领孩子们淌着“幸福的泉水”欢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味刚刚看到的师生学习活动情景,不由心生感慨: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幸福只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在我们当前的许多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教,耐心细致地引……累;学生枯燥无味地读,机械重复地练……苦!教师没有职业的幸福感,学生没有学习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没有人再敢继续“满堂灌”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满堂问”,整个课堂都充满了“问答”: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典型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可以说充斥了当前的语文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这些琐碎的提问(包括谈话)已经侵占了整个课堂,阅读和思考被逼到了课堂的边缘。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语文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10.
一堂成功的课,是一堂有趣味的课、是充满诗意的课。教学应该富有趣味和“诗意”,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如此。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让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飞翔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教学才是诗意的教学;也只有那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到感受的教学才是诗意的教学。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应多一些趣味、多一份诗意的有关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课堂上一双双渴求的清眸,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拿什么来奉献给你——我的学生们!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呢?理想的语文课堂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教师会有一千种观点:或许,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感受到快乐。  相似文献   

12.
新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展现创意的课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爱学生,爱语文,爱职业,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融入行动,融入言语。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语文课堂上教师做到评价语言丰富多彩,机智善变,就能促进师生、生生、生本沟通,实现心灵的碰撞。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及课改以来听到的语文课例,从情感、手段、语文等角度梳理出了语文课堂上教师低效甚至无效的语言评价表象,整理出了语文课堂语言评价要灵动,要待机而发,要切中要害,要激情饱满,要有语文的味道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学生就会精彩地发言,就会有思维的火花。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数学课充满活力,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一、激发学生自信,丰富学生情感学生如果没有自信,就不会积极思维,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只能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吸收,完全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有了自信,课堂对他才有一种亲合力,他才能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  相似文献   

14.
张丽君 《小学生》2011,(5):16-17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节好课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没有了激情课堂的创设,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角色转变,气氛和谐,是语文新课堂产生的先决条件。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为新课堂的产生提供良好环境。师生摆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想方设法地去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自由放牧,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新课堂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必须具备学生主体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真正从学生出发来思考和实施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要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上的真实收获和生命状态。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课堂文化图景的构建。所谓语文课堂的文化图景是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营造的一种语文教学文化的氛围和情境。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文化图景应该是这样的:课堂充满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主渠道。因此,耕耘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难以割舍的情结。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我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指导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全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堂变为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从而做到相互沟通,信息共享;把语文课堂变为实践的课堂,语文课才会有生命力;把语文课堂变为探宛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把语文课堂变为感悟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学、创造地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们部在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绿色课堂。是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是教育生态化的重要平台,在生态化的课堂上张扬教师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我们绿色课堂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