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已有认识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获得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想象、学会预测、学会假设、学会推理.  相似文献   

2.
程秋荣 《考试周刊》2011,(23):188-188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3.
周宽群 《考试周刊》2011,(57):56-56
在小学教学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应利用好语文课堂这片沃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4.
吴晓芹 《考试周刊》2011,(73):190-190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思维潜能的培养.这对新时代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组织他们积极探究学习;善于设计目标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自学潜能;善于开放教学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优化教学方法,开发思维潜能谈几点认识,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培养优良的科学品质.应提高对物理史实的认识,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意识;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采用"问题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环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第三要解析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第四要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林芬娇 《中学文科》2009,(14):104-105
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化学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培养优良的科学品质。应提高对物理史实的认识,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意识;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采用"问题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环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第三要解析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第四要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曹功 《教育现代化》2006,(4):100-100
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应该教会学生到“井边打水”的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打水”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所以.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便成为我们首要研究的问题。为此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重证据、重逻辑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要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方法的能力,使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戴莉 《考试周刊》2009,(37):201-201
一、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中生物教材的绪论中明确讲到,学习高中生物时,要注重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  相似文献   

11.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定位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内容.并在新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中得到明显体现.充分凸显了当前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科学探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平时一点一滴培养的。因此.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更要注意和加强科学探究教学,通过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关注探究过程的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运用观察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观察实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感知入手,进行观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物体。在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雾的现象,重点观察白气发生的部分,然后对白气的形成进行逻辑分析,避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观念的改变.改革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显得愈来愈迫切。为此.国家启动了新课程改革。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着重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三方面谈谈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认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形成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的过程.而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研究的精神、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就是科学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对培养学生科学人生观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探究课的问题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所以需要参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有关要求。要考虑到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设计探究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认识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审美个性等特点。要多涉及科学上、人类认识上已有结论的问题,充分开发利用人类现有的知识宝库;适当地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科学上、人类认识上尚在探索中的问题。要放飞学生的想像,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16.
李科 《学周刊C版》2014,(8):60-60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生物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初中理、化、生采用的是综合的《科学》教材.它的实施为发展中学生的创造力确定了要求与方向,教学中要打破老框框,树立新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设计和编排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索质主要山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的科学方法教育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它对于培养年轻一代具备基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要关心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问题就是对科学方法进行准确定位。为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讨科学方法的教育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为有效地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教育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20.
苏斌 《中学物理》2011,(1):13-14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我们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