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式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末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亦读亦训的学训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对其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即政策性障碍、条件性障碍、观念性障碍、个体性障碍等。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从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培养机制、实施多元化竞赛和选拔渠道和强化运动员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对其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即政策性障碍、条件性障碍、观念性障碍、个体性障碍等。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从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培养机制、实施多元化竞赛和选拔渠道和强化运动员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这种特殊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参与主体能通过专业训练取得好的竞赛成绩,更需要他们在将来不再从事竞技体育活动,能更好地在社会上实现其综合价值。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向教育的回归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利于运动员能在退役后更好的适应多元化的社会,促进竞技体育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已经作为了高校体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效贯彻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其次,就如何加快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有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了以下不利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现象:省级和省级以下比赛借队员;在较低级别的比赛和训练中使用兴奋剂,出现了专门替别人比赛挣钱的队员;在年龄上“以大充小”参加比赛的现象;竞技体育人才的出路较窄;教师培养体育人才的积极性不高等。这需要政策扶持和社会的支持,才能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兵团特殊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梳理了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的历史演变,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认为:体制是机构和规范的结合体,机构是体制的载体,规范是体制的核心,机构包括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在管理机构上是体育局与教育局合属办公,在实施机构上主要依附普通中小学业余体育训练。这种体制的优点是职能有机统一、精简效能。缺点是职能不清晰或不完整导致的行政不统一,缺乏相关规划和规范。提出巩固和完善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规范;稳步推进“师市合一”师级层面的运行机制;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和教练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打破兵团与地方制度性分割,理顺与地方体育管理部门的业务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中国代表团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一体化"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体企相结合"培养模式。将体教结合纳入"举国体制"、把培养人作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重要任务以及建立完备的高校竞赛体系和良好的运动队管理模式是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办队目标不明确,运动员总体培养目标不完善,人才选拔与生源培养衔接不合理等。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体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竞技回归教育 完善举国体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潘前  陈伟霖  陈榕 《体育学刊》2004,11(2):18-20
我国竞技体育运用举国体制,在世界体坛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这种举国体制存在“体教分离”的弊端,因而产生了人、财资源浪费,学校体育发展滞后以及两个战略的实施受到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顺应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以竞技回归教育的方式来完善举国体制。讨论了新举国体制的使命、特征、模式与实质,并且对竞技回归教育的条件与前景作了论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运用实验法对促进学生体育体质及其运动参与性方面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有益于促进学生身份体素质及其运动参与性的发展,对中国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面向社会与市场,采用献资料法、实证法,研究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探索这种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三个失衡现象”,即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失衡,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全运战略的失衡,产权边界模糊、激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投资与收益主体间的失衡。应建立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具体策略是:①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②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体制转型;③建立“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④实行竞技后备人才的市场交流制度;⑤加强教练员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体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观入手,阐述了高校应如何适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就现代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构建及实施标准进行理论和实践剖析,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更好地落实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浅析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相关方面进行阐述,和西方培养体育人才推行全民体育理念做对比,以此借鉴并为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理念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进一步发展产生的影响,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产生广泛的影响,促进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丰富了大学体育的内涵,保障了大学体育的地位,引领着大学体育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时下以田径及球类教学为主,以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辅的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因教学资源与条件的限制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困扰。基于此种现实,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对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调查与挖掘并创编成特色民族韵律操。同时借鉴学习体育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最新前沿,统合大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优点,对异步教学法进行创新与优化,构建创新异步教学模式,并通过在高中学校施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以探究该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创新异步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高中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可进行深入挖掘,以民族韵律操或其他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并提出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可增强老年人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各年龄人群中加强体育意识教育,培养体育运动习惯,使其自愿从事体育活动,可使运动者终身受益,也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社会和家庭压力。  相似文献   

19.
谈跳出中国看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07,28(2):13-17
当今世界,运动竞技(sport)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也是世界性的事项,要发展我国的体育和运动,就要站上全球的高度,从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对世界体育和运动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成果,进行认真探讨、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校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法,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业余训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业余训练向高水平竞技训练方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竞技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管理模式,走教体结合的道路,逐步把发展竞技体育的中心引入高校,是我国今后培养高级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