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笔者分类考察了《元史.列女传》[1]所载的贞节妇女生活状况,结合当时社会对妇女守节的实际认同程度,探讨了元代婚俗、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等几方面对元代妇女贞节观的影响;认为终元之世,元代社会(包括妇女本身)的贞节观是比较淡薄的,只是到元代中期以后才略有所加强,体现出元代妇女贞节观的渐变特色。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贞节观念自先秦萌发,伴随着西汉中期“独尊儒术”的推行,经董仲舒、刘向、班固、班昭等人的发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朝廷和官府对贞节的褒奖以及世家大族的推动下,贞节观念由社会上层逐渐向社会中下阶层传播;到了东汉时期,女性寡居守节、遇暴殉节已成为社会所推崇的做法,从而使得两汉时期的贞节观念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列女传》和《女诫》两部著作,检视了汉代的贞节观。不论是从写作目的,还是具体内容来看,这两部书的用意都不是专门针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书中有关内容不过是沿用以往有关贞节的言论。文章认为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新的系统化的贞节观念;在贞节观这一问题上,两汉时期也并没有表现出比以往更加严格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期,在官方的大力倡导下,贞节观对妇女的束缚前朝未有。但与此同时,社会中下层仍存在着大量的寡妇再嫁现象和婚外性行为。上述现象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妇女自身的诉求和主观能动性亦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贞节观并没有成为部分中下层妇女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再生缘》中的女性遭际来分析女性贞节观在清代的发展。作为当时女性的群体价值观,贞节观的坚守说明她们的人生是根植于传统社会的;而对贞节的不同理解,则体现了清代女性试图将守节这一行为从外力的强制性约束转变为内在的主动选择。从而揭示出清代妇女的独立意识的渐渐萌发。  相似文献   

6.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的影响,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7.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的影响,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8.
礼教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形象、地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礼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宣传内容的重点不尽相同,所以它对不同时代妇女的影响也有差异.两汉时代礼教对女子的教育虽都以品性教育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品性教育的内容基本都以贞节与顺从教育为重点.然而不同的是,无论是以贞节观、顺从观为主的品性教育,还是以诗书为主的文化教育,其在西汉时代比在东汉时代都表现得要较为宽松与开明;而这恰是两汉时代女性形象及地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贞节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女性贞操问题的单方面要求。通过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出现的大量贞节烈女形象,我们可以窥探到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男性作家对于贞节观的再解读。中国古代男性作家对于贞节观的理解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即无条件服从性,兼顾性,以保全丈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既渴望爱情、又要女人贞节。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个崇尚贞节的时代,清代的贞节观与前代有所不同,从维持社会秩序、延续家族血脉的观点出发,政府不提倡以死殉夫,而是鼓励节妇们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即提倡“节孝”。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下的妾符合了政府提倡的贞节观,因而被栽入地方志,受到政府嘉奖。  相似文献   

11.
明清拟话本小说数量庞大,其中体现出的贞节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分为传统贞节观和变通贞节观两种。变通贞节观下的节妇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节妇形象,她们受到的社会约束相对宽松,具有朦胧的自我意识。根据守贞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变通型节妇分为前失后守型、妓女守节型、再嫁守节型、失身节妇型等几种。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贞节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是个乱世时代,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都意识到肃严贞节观念的重要性,女子的贞节被反复强调,并出现了女子由守节到开始殉烈的趋向。隋唐时期,进一步加强礼教,妇女的道德标准进一步强化。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实现了由礼入律的转变,贞节观念在唐代经历了不断趋严的势头。但总体来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贞节观念仍比较淡薄。  相似文献   

13.
自宋以降,理学贞节观便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贞节观对于广大妇女的束缚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于甘肃政府对理学贞节观的极力提倡和家庭的传统教育,深受影响的广大妇女有的对已死去的丈夫忠贞不二、不愿改嫁,有的为保贞节而不得不选择死亡,有的未婚守贞,逐渐形成了节妇、烈妇和贞女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王传满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58-61,84
在人类历史上,贞节观念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周以来,节妇烈女的绝对数呈增长趋势,宋代是个明显的界限,节烈妇女人数陡然增加,至明清而达到极致。明清社会,程朱理学居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女性贞节观教育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明清徽州,贞节观念正是通过以上诸种途径不断被加以强化,并得以普遍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考察明清通俗小说贞节观书写中的叙事母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因果报应,它反映了古人对贞节观的重视和劝谕态度。其大体可分成惩戒和劝谕两个书写方向:通过惩淫诛奸的恶报来达到警醒读者的目的和通过劝贞奖节的善报来鼓吹贞节观念,以前一情形书写更为普遍。除此以外,也有对贞节果报的背离和自我救赎,这体现了小说作者对现实人性认识的深刻程度。贞节观念和果报思想的密切关系,乃中国古老的鬼魂报应观念形成的民族集体意识与儒释道三教共通的禁色戒淫思想结合的产物,从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分析,它暗合了道德和报偿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盐铁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西汉政府盐铁官营专卖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们的“义利之辩”、汉武帝的内外政策之争、王道与霸道之论、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品评等方面。实际上,《盐铁论》可以称得上是西汉中期的一部有关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出西汉中期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全景。我们从《盐铁论》一书中既可以看到西汉中期人们衣、食、住、行、用、玩等各种日常生活物品,也可以看到西汉中期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气: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的奢侈腐化;社会风气的江河日下;贫富两极的严重分化。  相似文献   

17.
西汉散文,尤其是西汉的政论散文,在书写内容和话语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写作形态上的规范。讨论西汉政论散文,不可忽视贾山《至言》对于西汉初年以及西汉中期散文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论说的内容促动了“过秦”思潮的发展;语言表现手段促进了西汉政论散文写作形态的变革;引事取譬的方式促进了西汉散文用事方法的变化。虽然贾山《至言》的影响力远不如西汉一些重要的散文家大,但其首开范例之功,却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8.
造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也是她本人信守妇女节烈观使然。杜十娘身为妓女,何节之守?原来在当时的贞节观里,除名分上的从一而终,还有爱情贞节的精神追求。身体的妇属不由己,爱情专一则是个人的信仰。杜十娘的死,正是爱情贞节的卓绝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元代妇女贞节问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史·列女传》所载列女中受贞节观念影响自愿为夫守节的妇女为数廖廖,元代妇女离婚改嫁现象普遍,终元之世,妇女的贞节观念是比较淡薄的.由于政府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的影响,元代妇女的贞节现在元中期后略有加强,体现出渐变特色.  相似文献   

20.
窦娥所表现出的"有情义"、"敢反抗"、"重尊严"等品质与宿命论、封建孝道、封建礼教的成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其贞节观的二重性,而后者起主导作用。窦娥贞节观的二重性来源于作者思想的二重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作者对故事原型的不彻底改编;二是作者借笔下人物表达企图恢复传统伦理观念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