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叔同为中国近代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年东渡日本的经历成为他音乐思想的重要内容。有感于国家衰败、家道中落等因素的影响,李叔同中年之后遁入空门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相似文献   

2.
<正>刘质平原名刘毅,字季武,音乐教育家,浙江黄岩人。1894年2月27日刘质平在浙江海宁出生,幼年失去父亲,家境贫寒。1912年,刘质平从海宁安澜小学堂毕业,后进入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音乐大师李叔同的弟子,凭借优异的艺术科成绩,成为李叔同先生的得意门生。刘质平精通音乐,在恩师李叔同的指引下于1916年前往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18年夏,刘质平学成  相似文献   

3.
李叔同早年执教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并创作了大量学堂乐歌。在创作过程中,李叔同坚持民族化创作原则,从而将学堂乐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于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宝婧 《兰台世界》2013,(13):122-123
<正>李叔同(1880—1942),原名李岸,叔同是他的号,浙江平湖人,是我国近代音乐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中国近代话剧的先行者之一,在各艺术领域皆有高深造诣。1905年他东渡日本求学,1910年回国从事音乐教学和文艺工作。1918年8月李叔同在杭州的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于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李叔同才艺满腹,诗歌、书法、绘画、篆刻、话剧、词曲几乎无所不能,特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21,(3):86-87
丰子恺音乐教育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钢琴。此后游学日本时,又学习小提琴。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等学校,所授科目是绘画和音乐。教学之余,他创作了大量面向中小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启蒙读物,如《音乐初阶》《音乐知识十八讲》《音乐入门》《孩子们的音乐》等。  相似文献   

6.
李叔同号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  相似文献   

7.
谢霜 《兰台世界》2015,(1):156-157
李叔同的《送别》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堂合唱乐歌,其简洁流畅的审美风格,深邃淡雅的审美意境,字里行间彰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送别》开创了中国合唱音乐史上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李姝 《编辑学刊》2011,(3):70-72
美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实践形态,在"五四"前后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五四"前后,随着我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程的发展,一批艺术教育家不满于当时美育理论研究落后的局面,而更加注重美育的实践价值,他们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美术教育,编教材、创歌曲,李叔同的嫡传弟子吴梦非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相似文献   

9.
宁登一 《大观周刊》2012,(33):30-30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惠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学堂乐歌也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李叔同(1880—1942)生长于天津,成名于上海,出家于杭州,晚年居于福建泉州。他是开创我国新美术、音乐、戏剧事业的一代宗师,后半生出家精研佛典,又成为久已不传的中国律宗佛学的第十一世祖,号称“弘一大师”。  相似文献   

11.
郭常英 《编辑之友》2012,(3):122-125
李叔同是近代中国艺术界的知名教育家和文化界的传奇人物,他与近代报刊编辑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多次从事编辑工作.在他的编辑生涯中,编《书画公会报》宣传艺术作品、创办《音乐小杂志》传播西方音乐、编辑《太平洋报》探索广告理论.他在编辑领域的追求与实践,同样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向人们证明了他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欧七斤 《历史档案》2012,(2):142-144
长期以来,有关李叔同青年时期参加乡试的史实记述存有不少争议。其中有持一年内参加一次说,有持一年中先后参加两次说,也有两年各参加一次说。对李叔同获得监生资格的记述也多语焉不详,甚至有失实之论。廓清这些史实,将有补于李叔同事迹行年记载中的不足,也有助于深化李叔同思想演变的研究。本文拟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档案中所藏有关李叔同参加乡试的  相似文献   

13.
弘一大师(1880—1942),天津人,一说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俗姓李,名文涛,字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别署二百余。 在俗时的李叔同,天资聪颖,素称奇才,二十文章惊海内。精通诗词、金石、书法、戏剧、音乐、美术,引进西洋油画、音乐、戏剧,是中国近现代文艺先驱、艺术大师,为中国近现代文艺的发展培养  相似文献   

14.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叔同,号弘一.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他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长于诗词、工于书画,集音乐、戏剧、篆刻、金石、教育、哲学、法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1.我国现代音乐的启蒙先驱者.李叔同是作词、作曲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两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忧国忧民的乐歌.  相似文献   

15.
李叔同在音乐、美术、戏剧、诗词、金石篆刻诸艺术领域均具有非凡的造诣,并为中国近现代文艺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如刘质平、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曹聚仁这样的艺界巨擘,厥功甚伟。多少年来,又因为他后来的出家为僧,曾引起许多人士的崇奉、敬仰、关注和兴趣,但也正因为他后来的入山剃染,多少年来被斥为消极、悲观、厌世……又几近湮没无闻,使得许多年轻人只知《送别》歌词之优美动听,情意之真切感人和意境之凄惶惆怅,却不知李叔同——弘一法师其人其事之可感可敬,也不知道他对中国文化作出的巨大贡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前的一个大雪天,我去虎跑寺看弘一法师。八十年前的一个大雪天,李叔同到虎跑寺断食辟谷。那一天我回去时鞋子全湿了,公交车也都不通了,走在雪地里,我听到了大雪落在地上的声音。而八十年前的那个雪天里,李叔同走出他所任教的那个学校时,一定也听到了雪落在地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09,(3):3-3
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幼名成溪,学名文涛。又名广侯。字叔同,法号弘一。  相似文献   

18.
正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省平湖县,1880年10月23日(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天津市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世称弘一法师。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杰出的一位高僧,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相似文献   

19.
柳霞 《编辑学刊》2005,(2):62-64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1914年进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师从李叔同、夏丐尊,1919年毕业.1921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开明书店的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美术教授.1924年与友人创建立达学院.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他一生著作宏富,述撰等身,并且有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为我国近代编辑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中华书局编辑祝安顺同志,把中华书局近期出版的两本书送交我,说:“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提到您,因此交给您,请看看。”我一看,原来是陈星同志所著的《说不尽的李叔同》和《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陈星同志是一位中年学者,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他在这两本书的后记中提及,祝安顺同志曾约他为中华书局写一本关于弘一大师与丰子恺交往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