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公共利益问题的法理学分析展开讨论,认为公共利益在法理学理论体系中主要有以下三个体现路径:第一是公共利益受宪法保护,第二是公共利益的实现体现民主和法治精神,第三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收到民众监督。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法理学相关现实问题提出理论关切,为推进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如何保护商业敏感性信息始终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商业敏感性信息包括商业秘密和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商业秘密是一项独立的法律术语,应通过类别式例外进行保护。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秘密信息应作为保密信息的一种,严格适用损害衡量以决定最终是否公开。同时,公共利益衡量和第三方协商机制也常被用来保护商业敏感性信息。  相似文献   

3.
我国反倾销立法新近的修改确立了公共利益审查原则,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审查的具体程序。在利益日益分化的时代,实体上的多元利益目标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利益代表表达意见的充分性就是确保立法和法律适用的可合理接受性的重要基础。反倾销公共利益审查程序的完善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黎珍 《科教文汇》2009,(4):198-199
公益政治理论是社群主义的基本理论组成,它倡导善对于正义的优先性,强调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然而,相容性的公共利益在实现过程中必然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但是,社群主义却终未走出此困境,并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成为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法理学视角下公共利益问题展开分析,从法理学与公共利益的概念辨析出发,认为法理学视角下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遵循以下3个路径,第一是在涉及公共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上,应该严格按照宪法相关章程进行,第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重视百姓的诉求,第三是为舆论监督创造环境和空间,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那推动新形势下法理学角度下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不是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相同性质的范畴。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一种促进社会全部主体参与利益分享的秩序。它为所有社会主体所需要,而又不被任何社会主体所独占。在过去的社会,公共利益表现的是利益分配的等级秩序。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主体平等参与利益分享的社会秩序。今天的法律并不是保护某种特定主体的特定权利的工具,让社会全部主体的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才是现代法律的精神。因而,公共利益是促进社会全部主体享有各自利益的秩序,使社会全部主体共生共荣才是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具有多元性,在所有的价值形态中,经济利益属于价值内核,直接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内容,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本位性质决定了经济法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侧重于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既是人们的行为依据又是人们行为的约束体,既带有经济性又带有整体性。本文就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经济法实行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意义三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为了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应该准确科学的界定公共利益,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促进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与协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涉及标准必要专利权禁令救济、许可费率确定等问题的国内外专利诉讼频发,令业内瞩目。基于侵权不停止理论,应遵循保障公共利益与平衡双方利益的原则,对垄断性较强的标准必要专利适用禁令进行限制。许可谈判主体双方是否具有缺乏谈判诚意的过错,是决定标准必要专利适用禁令是否符合保障公共利益和利益平衡原则的核心因素。通常下列情形可被推定(或者认定)为主观过错: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未发侵权通知或实施者未在合理时间内答复、专利权人未提出FRAND书面要约或实施者未在合理时间提出反要约、无正当理由拒绝签订保密协议、无正当理由拒绝仲裁请求或法院调解等,都可以认定某一方具有过错。  相似文献   

10.
公共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但其内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并结合我国的法律对公共利益予以诠释;提出理解和运用公共利益应坚持合法合理性、公共受益性和公平补偿性等六条判断标准;最后,对实现公共利益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即着力培养官员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坚持政府行为法定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现实还是学理角度,公共利益具有不可或缺性,被公认为是维护人类延续和发展的必要.社会公共利益是相对于个体利益而言的,所体现的是整个社会总体利益,公共利益可以看作是政府产生和行为的基本动因和基本方向,电子政务则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而在信息社会中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合理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高明  冯文钊 《今日科苑》2006,(6):I0001-I0001
一、对行政征用行为的概述我国学术界对行政征用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广义的行政征收包括行政征用、行政征收、行政征调等。即把行政征用看作是行政征收的一种类型,认为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公共利益之目的,行政主体按照法律规定取得行政管理相对人财产的单方行为。 (二)行政征用系指国家通过行政主体对非国家所有的财物进行强制有偿的征购和使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上。此外,还有国家对文物的强制征购,行政机关对船只的强制租用等。(三)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目的,为满足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转移相对人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制度。(四)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6,(11)
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排除,是指善意取得的原因行为若存在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如危及到了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不可受损的利益而归于无效,或者是因为受让人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法定行为而予以撤销的情形,即便是受让人善意信赖财产处分人享有处分权,也不予认定为构成善意取得而应予以排除适用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张秋萍 《内江科技》2007,28(10):110-110,127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为避免其滥用,对其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为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对暴力犯罪规定了特殊防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兼顾权利人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权利,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产权兼具私益与公益保护的特性,接着着重从专利法的角度分析了对损害知识产权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手段,最后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给出了加强对知识产权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救济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在特定条件下依抢劫罪处理的情形,即"转化型抢劫罪".从以下几方面对该罪若干疑难问题予以论述:一是转化型抢劫罪的立法理解;二是转化型抢劫罪的适用条件;三是转化型抢劫罪加重情节的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17.
论信息公开法中的公共利益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卫兵 《情报杂志》2006,25(9):14-16
公共利益测试在信息公开例外立法中具有突出地位。分析公共利益测试的类型和何处存在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排除情形,包括具体运用公共利益测试具有相当意义的实际价值。公共利益测试包括消极型和积极型两种,积极型又可分为特定性公共利益逾越和一般性公共利益逾越。存在公共利益的情形主要有涉及公共议论的事项、公众参与政治讨论的事项、公共资金的正当使用、公共安全和个人公正相关的事项。公共利益的排除情形主要包括可能导致政府机构或其他官员的尴尬情形、可能有损政府机构信任度的情形、涉及高层官员的情形,以及申请人可能误解信息的情形。在运用公共利益测试时,主要应注意两步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董文欣 《百科知识》2023,(30):24-25+85
<正>云服务提供者与传统的网络服务者在技术特性上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造成了云服务提供者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用法律规定的“避风港规则”。同时“通知——删除规则”能否与云服务提供者的技术特性相契合,不同服务系统的云服务提供者适用该规则的归责逻辑是否合理,仍需探讨。我们应合理划定云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边界,在保护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专利权滥用是指专利权人在行使专利权过程中,违背了专利权创制的社会目的或精神,不正当地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专利权滥用包括超越专利权范围的滥用和在专利权范围内的滥用。美国对专利权滥用采用反垄断法和专利法共同规制的混合规制模式;欧盟对专利权滥用采用竞争法规制模式。我国法律应采用混合规制模式:在专利权的滥用产生非法垄断情形下,适用反垄断法进行规制,而其他滥用情形则应由专利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制度建设的保障,更需要法规的有效运行。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尤其是与行政权相关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框架。本文就对有关行政权与公共利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