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方政府决策过程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政府决策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规划、政策采纳、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五个阶段。政府决策过程是否规范,能否实现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文章从狭义的政府决策过程,即议程设置、方案规划和政策采纳三个方面,就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决策过程创新进行规范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竞争中优惠政策的实施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就如何避免“囚徒困境”、促进合作提出对策建议.博弈模型表明,合作促进社会福利增加,恶性竞争导致内耗和互损.  相似文献   

3.
刘斌 《软科学》2011,25(11):102-106
以重庆为例,对其下辖的40个区县县域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差距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倒挂,公共服务职能分工不够明确是造成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主要原因。另外,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城市布局,复杂的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也给重庆的地方公共产品的均衡供给造成了特殊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用博弈论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视角。文章通过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统计和梳理,对博弈论应用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模型,构建了耕地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在个体理性支配下同整体理性进行博弈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时实践中存在的耕地保护政策失效和政府间耕地保护意愿差异的现象进行了解析。结论认为,地方政府在个体理性支配下的博弈行为是耕地保护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区地方政府比落后的西部内陆区地方政府有更强的耕地保护意愿,建立耕地异地代保市场可以将这种较高的意愿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形成与运行机制博弈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动态性、复杂性特点,运用博弈、仿真等方法对其形成、参与主体运行机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本文将政府和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及企业分别界定为两类群体,在归纳其博弈组合基础上列出了收益矩阵及复制动态方程.其次,以均衡分析为基础得出了政府群体、社会组织群体在网络化治理过程中的互动行为.最后,针对博弈分析“共同知识”假定的不足,本文在博弈分析基础上引入多主体仿真技术对网络化治理运行机制展开进一步分析,将参与主体按照合作意愿、资源共享意愿划分为不同类型智能体,并依其系统角色对网络化治理中的合作及资源共享行为展开多住体仿真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博弈论工具来分析地方保护主义对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阻碍作用。通过对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分析得出:需要上级政府从全局出发调控地方政府放弃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实行市场开放,以达到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陈竹 《资源科学》2015,37(4):663-670
农地转用决策理论能为农地保护制度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经典的决策模型并不适用于我国地方政府主导农地转用的现状。本文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国内背景的农地转用决策模型,以分析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决策的特征。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对经济产出的边际贡献、土地出让金水平是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决策的重要依据,地区经济质量和农地资源禀赋对地方政府决策弹性分别起到负向和正向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在决策时可能存在的偏好和非理性因素,农地转用的最优规模无法仅仅依赖于外部性内化政策实现。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稀土上游企业是规范稀土上游市场的两个重要主体,二者的利益博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本文建立了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稀土上游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降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加大对稀土上游企业不合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贴、提高稀土上游企业良好外部关系收益,有助于规范稀土上游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服务中地方政府与公众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电子政务服务中地方政府和公众的行为特征和利益关系,构建电子政务服务中双方的单次动态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双方群体博弈行为规律,运用博弈规律解释电子政务服务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促进电子政务服务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研究——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新一轮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如何更合理地测算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往往被现有研究所忽视。本文采取抽样及不同整治模式不同潜力测算方法的研究思路,设计了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流程及方法:根据地形及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的整治类型区,并选取样点县(市、区);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确定居民点整治类型;针对农村居民点不同整治类型,分别构建其潜力测算方法,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土地闲置率法进行改进;利用测算出的样点县(市、区)的出地率均值,外推测算同类型区其他县(市、区)的潜力。并以广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预计到2020年,广西全区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可释放潜力68 102.807hm2,小于人均建设用地法测算的潜力值,同时又大于土地闲置率法测算出的潜力值。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流程及方法在测算省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方面具有可行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邹利林  王建英 《资源科学》2015,37(2):265-271
为识别影响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效用水平的特征区位因素并测算其影响程度,以区位效用水平最大化为假设前提构建特征区位模型,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个乡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特征区位模型可有效地识别影响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效用水平的特征区位因素并测算其影响程度;2通过以居民点人口为因变量的对数模型显著性检验的特征区位因素有8个,其作用方向、弹性系数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3对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的优化调整应当着眼于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偏好效用。本文定量考察了各类环境因素对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效用水平的影响,可为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在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制造商、零售商的风险态度对绿色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以及优化问题。考虑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在以制造商为领导者、零售商为追随者的绿色供应链中建立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制造商风险规避与零售商风险中性、制造商风险中性与零售商风险规避以及制造商与零售商均风险规避3种情况下绿色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并分析消费者绿色产品接受度、一次性研发投入成本系数和制造商与零售商的风险厌恶系数对产品绿色度及制造商与零售商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消费者绿色产品接受度和零售商风险厌恶系数、降低一次性研发投入成本系数和制造商风险厌恶系数有利于提升产品绿色度和供应链参与者的利润。研究发现对使制造商和零售商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绿色度的启示包括:针对绿色产品推出先试后买的销售模式;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建立绿色产品研发成本分担契约;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建立股权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利用2007-2012年设区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果检验及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是通过如下四层逻辑关系进行传导的:1地方政府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存在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的行为;2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低价出让具备引资功能;3资本净流入存在如下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人口聚集、商住用地出让金增加;4资本流入的溢出效应对城市用地扩张具有明显正向作用。基于以上逻辑关系,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人口聚集、商住用地出让金增加等溢出效应是城市用地扩张的表层原因,根本原因是迫使地方政府进行竞争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顾媛媛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14,36(2):311-320
本文首先运用DEA模型对34个大中城市2003年和2009年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效率进行评价,再借助Malmquist指数对34个大中城市在2003-2009年期间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效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土地储备供应决策综合效率水平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影响;2003-2009年土地储备供应决策效率有所改善,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提升;各地区土地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基于以上结果可知,为提高土地储备供应决策综合效率,土地储备机构应从改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两方面着手:①要合理决策土地储备供应,引导土地理性需求;②土地储备机构应适时调整各类不同用途的土地储备量和供应量,适当调整土地供应结构。此外,还需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政府短视行为;部分城市政府应积极探索优化土地储备模式,以提高我国大中城市整体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6.
徐枫  王占岐  张红伟  柴季 《资源科学》2018,40(10):2085-2098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是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解决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土地资源的转型、优化利用,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对小规模已知样本的学习实现大规模未知数据的高精度分类与评价,从方法可行性、数模结合、优化策略和预测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湖北省房县农村居民点利用的适宜性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① 房县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受其可通达能力、海拔高度、地块面积及当地农业生产活跃程度的影响较大,也与农民生活、收入水平紧密相关;② 训练模型的性能受特征(评价因子)规模变化的影响较小,其中,16维特征集合模型的测试精度可达83.54%;③ 不同训练模型的预测结果均反映出房县的非适宜型居民点规模较大,该算法的鲁棒性强,评价结果稳定可靠。研究表明,机器学习方法能较好地支撑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工作,评价结果能为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和基层治理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牧  郝晋珉  陈丽  顾恬玮  管青春  陈爱琪 《资源科学》2019,41(10):1897-1910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区,对中国各地级市城镇、乡村、城乡人地脱钩状态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基于脱钩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探究了不同用地分区模式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研究表明:①国家尺度下,中国城乡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同向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乡村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和乡村人口快速持续减少的反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②市级尺度下,不同维度各地市的人地关系脱钩类型各有不同,74.2%地市的“城-乡”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36.2%地市的“城”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81.6%地市的“乡”人地关系处于非常不协调状态。③中国土地利用可以划分“城-乡”双集约、“城”集约、“乡”集约、“城-乡”双控4种类型区,“城”集约和“城-乡”双控两种类型区地市个数占到97.9%,不同类型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方向和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最终目标均是要通过对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引导和管控,实现“城”、“乡”以及“城与乡”的人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汽车排放法规现状,及国外先进的柴油商用车尾气SCR后处理技术应用和SCR系统机构原理,指出SCR技术是一条可供我国柴油商用车实现严格排放法规的捷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资源科学》2015,37(7):1332-1338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以土地的主体功能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功能,纳入生态用地的概念,构建了"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通过先分区再分类的方法,提取了中国"三生用地"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等面积分别为603.70万km2、135.38万km2、200.19万km2和20.73万km2,各占国土面积的62.89%、14.10%、20.85%和2.16%。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生产用地因其生产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则更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