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代捐纳盛行,不仅导致了吏治败坏,也给当时的官学教育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捐纳导致国子监监生与地方官学教师素质的不断下降;捐纳造成科举正途相对没落与捐纳异途畸形高涨;捐纳带来官学教育权威和公平性原则的逐步沦丧。  相似文献   

2.
清代官学中,咸安宫官学是旗人精英教育的一个典范,其校舍的选建地点、教师资历、学生选拔等方面均体现出清代统治者对满洲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视。本文拟对清代咸安宫官学的若干问题进行梳理,从教学目标、学生、教习等几个方面考察咸安宫官学在乾隆时期的转变,对其史料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清代统治者对旗人的教育理念及核心人才的培养模式,亦可由此观察满洲统治者如何通过官学体系将八旗子弟纳入其核心统治管理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捐纳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清一代选官任职不外三途:一为满州八旗及汉军八旗士家之弟,一为科举正途,一为捐纳.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朝颁布捐纳制度,之后历朝皆有,并且捐纳数额愈来愈大,由捐纳而得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开捐例,持续226年基本上与清王朝始终的捐纳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了.今试就清代捐纳制度的缘起、流变及利弊作简要评析.一所谓捐纳,即官吏捐加级、封典;平民捐职衔;生员捐贡生监生.实际上,这是朝廷赤裸棵的卖官敛钱.捐纳又叫资选、开纳、捐输、捐例.以资财为官,始于秦汉,以后历朝均援为例.但在明以前,卖官鬻爵都是一时权宜.尚未有定制.从清代起,捐纳则逐渐形成制度,并成为科举制度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4.
官员的选任制度主要包括选举途径、授官方式和其他相关制度等三个方面。就清代文官而言,选举途径有科举、学校、荫生、捐纳、荐举等;授官方式分别为月选、拣选、开列等;其他相关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5.
北宋庆历年四年,范仲淹试图以改革科目设置和人才选拔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官学的发展。官学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使北宋前期曾经替代官学培养人才的书院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北宋著名的书院纷纷从历史长河中消逝。但并不能断定这就是北宋书院的衰落,而只能认为是书院由官学替代机构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转变过程中的低谷,为北宋后期书院的转型积累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于苗疆的治理,清代国家的政策发生了从武力征服到推行教化的变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官学教育体系,就是在这一政策变化的背景下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官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官办学校的管理以及学校经费的来源的考察,可知官学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清代国家“一道同风”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恰好正是该地区社会变迁和文化濡化的制度性诱因。  相似文献   

8.
论清代道德教育的两种实施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清代道德教育采取了官方道德教育和民间道德教育两种实施方式。前者并非限于精英教育,还包括大众教育,其责任主体是官学中的官员、教师和乡约;后者的主要责任主体并不一定是传统观念所要求的父家长,而是根据贤者和长者两条原则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活上的密切接触程度来具体确定的。它们虽然在其侧重点、出发点、道德教育原则、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灌输清朝统治思想,塑造清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维持清朝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清代湖南地区有地方官学藏书近90处。藏书来源主要是明代官学藏书遗存、颁赐书籍、购置、接受捐赠、地方自刻等。地方官学藏书提供了生员教材,为官员施政提供了参考,保存了历朝上谕、地方献等,对于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在中央官学皆重视置“五经博士”——确定儒学为主要专业和教学内容,并不断地通过这种方式选拔读书人加入官僚集团中,从而使儒学尊崇地位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文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学对传承社会主导思想文化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南疆地区实行的普尔钱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之后,顺应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和特色,实行了保护性的普尔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稳定了南疆少数民族经济生活,也充分体现出清王朝“因俗而治”的政策特色。  相似文献   

12.
根据《清实录》等官方文献,围绕乾隆收撤“恩赏银两”与生息银两制的存废问题,系统考察和评价了乾隆皇帝的生息银两理论思想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清代官员的任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主要包括任官的资格、官缺、任官的基本形式、任官的特殊形式、任用的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1884年新疆建省,为解决币制的混乱局面,首任巡抚刘锦棠应清政府“规复全国钱法”的政令着手统一新疆钱法。遂于1885年创设迪化官钱局,并在全疆次第开办喀什、阿克苏、库车和伊犁四大官钱局,至民国初期一直沿用。官钱局创设后发行货币,统一钱法,有力促进了新疆经济交流和商贸繁荣。  相似文献   

15.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6.
对“中人”致酬事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习俗,广泛而普遍存在。通过对明代徽州契约文书的整理和分析得出:明代徽州“中人”的中资占比多在2%左右,大都不超过5%,中资占交易总额比值浮动较大,中资的支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自明至清,给付“中人”的报酬类型逐渐从实物、钱物混杂变为几乎全部以银钱方式酬谢,“中人”报酬占交易总额的比值逐渐形成一种定例,中资平均水平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清代总体高于明代,清中后期高于清早期。  相似文献   

17.
宋琬作为"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对于他入清之后即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的行为却很少有人提及。宋琬在清初的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他以"白衣秀才"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不属于"失节",但其世家弟子的身份和举家被清兵屠戮的灭族之仇对其心态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宋琬仕清的矛盾心态与缘由,并叙述了仕清行为对其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古代黄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黄金除了作为货币和装饰品,还资赏赐、送礼、贿赂、助祭、进贡、平贾、买卖官爵、打造佛器之用,在不同时期,黄金的作用各异。在殷商及西周时期,黄金主要作为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的作用多样;秦朝至西汉,黄金作为货币日益盛行;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黄金主要用于贮藏和装饰;唐宋时期,黄金的货币作用又上升;元朝以后,黄金的货币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19.
有清一代,因政府体制不健全,官员行政负担过重,八股取士等弊端使幕客盛行于各级官府。官员在选用幕客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策略对清代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一方面在于,各级幕府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笼络了社会闲散士人,为政局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天中国的人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中央将用人权力下放,加速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同时,官幕错位,使官员的大权旁落,腐败盛行。  相似文献   

20.
清末,在张之洞、袁世凯的激励倡导下,清廷实施了对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再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按照其考试成绩授予相应的科名、再授以实官。推行这种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清廷的统治,但也对刷清晚清吏制、端正海外留学风气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