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向来有一种复古尚法的保守倾向:敬畏先圣权威,强调师承祖述,不敢表露真实性情。掸宗的兴起,对中国诗学理论带来了启发,受禅宗坚持“自家面目”心性理论,“自力自度”修行原则,蔑视权威法度、大胆发挥主体能动性行为作风的影响,中国诗学理论在反复古、反教条,突破规范约束,坚持艺术个性,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对传统的保守观念实现了较为大胆的突破与超越,取得了卓越的建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生命力在于创造性。它具有多边性、互动性、现代性和“启——发——收”三阶段性等特点,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开展课堂讨论应根据以下原则:坚持知识性、增强思想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选题的科学性;坚持主导性,善于启发诱导;坚持完整性,做好讨论总结;发挥创造性,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峰 《小学生》2009,(7):14-15
同学们,你觉得自己与“诗人”这个神秘的称呼有多远呢?其实呀,少年时代的我们都是“小诗人”,因为我们都拥有“诗人”身上流淌的特殊血液——天真。如果我们把天真当作一种宝贵的财富,天真地去想,大胆地去写,我们一定能够写出令人拍手叫绝的好诗句来。  相似文献   

4.
陈敏芳 《教育现代化》2005,(10):101-101
“研究性学习”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随着1997、1998年的那次有关语文大批判的展开,“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并被当作一种教育思想模式推广到全国。引发了全国空前的研究热潮。由此也可见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初中学生中有效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文摘要览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我们可以经常在教育文献中见到“校本课程开发”一词,也经常听到一些专家在谈论“校本课程开发”,然而,到底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崔允 氵郭 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作了具体阐述。  目前存在一些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误解,如“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就是原来的选修课”等,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是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不一。由于课程知识与技能在我国教育学体系中的结构性缺失,人们通常把课程当作一种结果,即教科书或教材。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  相似文献   

6.
奢侈品——中国人离你还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奢侈品历来在中国被当作贬义词,很多的时候会被人们与贪污腐败联系在一起。中国人长久以来有着一种“仇富心理”。到底什么是奢侈品呢?在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非生活必需品。例如,箱包类的全球顶级品牌路易威登,曾是拿破仑皇后的专宠。夏奈儿、迪奥、欧米伽等品牌旗下更是拥有诸如麦当娜、戴安娜王妃、舒马赫等国际重量级人物。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时候这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7.
“意”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理论界尚无专文讨论.人们大都是在谈到中国画的写意理论时,显露了关于中国画画意之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大致有二:一是将画之意规定为画家所绘对象的神趣韵致,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所谓写意,从表现对象的要求上说,主要是取神”;一是将画之意既当作对象的神趣韵致,又看作画家主体的某种意念情绪,有的同志说,写意,就是“写出对象的神韵意境,表达作者的感情.”应当看到,中国画画意的这两种规定,古已有之.古人在谈到画之形神关系时,有时就用“意”来代替神,“形”“意”并举,如大家熟悉的欧阳修的论画名句“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3,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关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讨论,是当时中国坛争论的理论焦点,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这场大讨论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正是由于这些激烈的论争,才使现实主义的有关问题得到了理论上的廓清,同时,在这场大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线索;即对现实主义的“回归”、“重构”,并最终使现实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法革新讨论”争论的问题是法体系,但是其性质是两种语言观和方法论原则之争,是20世纪第一次语言学理论的大论战,是索绪尔学说在中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在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间,我国哲学界曾经进行过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讨论。后来,由于那个“理论权威”插手,使那次讨论偏离了方向,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压了下去。现将一九七九年报刊上重新开展讨论以来的情况简述如下: (一)对“一分为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的简明的准确的表述,它恰当地指明了辩证法的本质特征。首先,列宁说  相似文献   

11.
论洪三泰     
20世纪的最后岁月,时间仿佛成了人类自救的庄严祭坛,人们把自己当作祭品,支祭奠陷落的伟大梦想。洪三泰的小说正表达一种欲望建设反坠的自救中。对英雄主义的呼应和批判现实的转折,是时代文学也是洪三泰创作的进步。从热闹热情的歌德回归平常冷淡的追问,他实现一种文学命运的巨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文学以这种认识表达了它对世纪末中国南方都市的沉重翻侧和震动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奇”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创作中不受约束的自由性.中唐时期散文创作经历了重大改革,散文理论推陈出新.汉代王充对于“奇”的褒与贬,成为中唐文学理论研究的两条主线.韩愈、柳宗元、裴度、李翱、皇甫浞等人对于“奇”这一范畴的讨论,反映出中唐文论家对于复古与革新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争论从理论上看是复古与革新两种观点的交锋,从创作实践上看则是对于创作规范和创作个性之间关系的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滕宇 《中国德育》2007,2(10):52-52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正其义不谋其利,行其道不计其功”是君子崇高的道德向往,而对于自利的理解则是模糊的、矛盾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阐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以善德施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其益。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将利他当作是道德行为的主要追求,自利则是其副产品,自利更多地强调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即“道德并非是一种需要人们竭力维护其吸引力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的一种生物上的必然需求,道德具有生物学的根源,是人们获得快乐与幸福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5.
“红色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也随之出现一些问题,人们不再只是注重红色旅游本来的价值,而是更关注其符号价值,把红色旅游当作一种符号的象征,一种身份和地位的彰显,本文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和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口袋书”正以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携带方便等优势博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把看“口袋书”当作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然而,人们对“口袋书”的看法却褒贬不一。对此,小记者们作了专题采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复兴运动的高涨,农村合作运动进入“极盛时期”或“农业合作社数量猛进和性质有所变更时期”,由此在社会界特别是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农村合作道路”问题的讨论。而当时重要的舆论媒体天津《大公报》或发表社论及报道或刊发有关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了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其讨论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并以此复兴农村、振兴民族。这既是一场理论学术争鸣,亦是一种基于农村合作实践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8.
贵刊04年第五期刊了游宇明先生所写的《最应该止步的是什么?》一中提到,在学校女生宿舍门前立“男生止步”的牌子,“阻止的不止是男生,阻止的更是一种现代交际理念,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一种探索有效管理模式的进取精神。”并评论说:“男女同校曾被当作20世纪社会进步的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工作并列为现代教育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现代教育将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地位促使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一门艺术,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各种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1]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曹禺作为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不被三十年代文坛的主导理论所局限,没有使他的作品变为控诉书、宣传稿,而是大胆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但不又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悲剧世界。他把悲剧意识当作文化选择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