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日本留学生从经费来源方面看,去外国留学的可分为:①公费留学,②各种基金留学,③私费留学。公费留学是指依靠我国和外国政府及其机关等的奖学金留学的学生。在一九七一年度依靠外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的学生共有三百五十八人,他们在法国、德国(西德)、意大利、美国等二十四个国家中留学。按国家来分其细目如下:法国一百二十九人、德国(西德)四十人、意大利十六人、加拿大十人、英国十六人、美国九人、  相似文献   

2.
雷鸣 《历史学习》2003,(10):12-12
上个世纪初,中国人出国留学盛极一时,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部分青年留学英、德、美、比、法、奥、俄等国,但人数较少,且多是官派留学生,1909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庚子赔款,清政府以款额逐期派学生赴美,留美学生有所增加)。19世纪末全国留日的学生不过一、二百人,而1903年就高达1300多人,1906年迅速增至一万二、三千人。留学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时尚呢?一、路程短,经费省,回华速。与留学欧美各国相比,负笈东航的路费和学习经费可省三分之二,往返日期可缩短一倍。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经济负担大为减轻。二、文字接近,课程速成。…  相似文献   

3.
一、留学的种类从经费方面来看,留学的种类有三种:(1)公费留学;(2)私费留学;(3)保证金留学。公费留学是依靠外国政府或政府各机关的奖学金留学。现在,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印度、以色列、加拿大、奥地利、阿联、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瑞典等国家支付奖学金,从日本招收留学生。这些国家都正跟日本文部省取得联系,把留学生接受到客国去,安排到所入的大学、学校里。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大约有外国留学生五千人在学。其中,由我国支付旅费、奖学金的公费留学生大约九百人,私费留学生大约四千一百人。来自亚洲地区的大约占全体留学生的百分之八十。文部省为了使这些留学生能够圆满地达到留学的目的,力求充实留学生制度,如改善待遇增加奖学金、充实日语教学、整顿大  相似文献   

5.
韩晓明 《天中学刊》2014,(4):129-132
来华留学生对留学目的地人文环境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以在豫半年以上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河南省人文环境认同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的来华留学生主要分为语言生和学历生两大类,他们对河南省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经济及制度文化环境的认同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2006,(12)
2006年是留学回暖的一年。各国在欢迎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同时,也对留学生的质量进行着更加严格的把关。近日各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与海外教育机构代表汇聚一堂,介绍了各国2006年的国际学生政策以及2007年的留学趋势。日2006年只有半数获签日领馆教育领事锅冈崇表示,1983年,日本还只有1万名外国留学生。此后,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留学生赴日。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万人。2006年,有近12万名留学  相似文献   

7.
扩充整顿留学生交流制度现在,在我国高等教育机关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大约五千五百人。其中,用国费支付旅费、奖学金等的国费留学生约一千人,私费留学生大约四千五百人。来自亚洲地区的是绝大多数,占全体的百分之七十六。为了使这些留学生完全达到留学的目的,要谋求充实留学生制度,诸如改善待遇、增加奖学金、整顿大学的接纳体制、宿舍等。  相似文献   

8.
李琼  蔡莉  潘桂妮 《教书育人》2012,(27):41-4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外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在急剧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与2010年相比,同比增长了10.38%。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来华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于2010年9月专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  相似文献   

9.
支持、引导办好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实施大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出国留学资助计划,到2015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达到2.5万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逐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2015年达到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读卖新闻网2013年2月13日报道,2月8日,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公布了2010年日本赴海外留学的人数及2012年在日留学生的人数。2010年去海外留学的日本人为58060人,比2009年减少了1863人,已连续6年下降,与最高峰的2004年相比减少了约25000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来华留学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建立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教育规模相匹配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就要提高留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做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规划,投入人力物力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真正使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留学生留学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已达到12万人。在日的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学生为多,约有8万人,占留学生总数的70%。另外,在日本语学校就读的就学生总数约有5万人,其中中国就学生近4万人。也就是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和就学生的人数超过了10万人,中国成了日本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地。  相似文献   

13.
一、概况在外国留学的有四种:(1)公费留学;(2)各种基金留学;(3)私费留学;(4)保证金留学。这是从经费方面分类的。 (1)公费留学是依靠日本政府负担经济,或依靠对方政府的奖学金,由日本到美国、西德等三十多个国家去留学。一九六三年度有六百四十三人公费留学,其中三百五十人是根据日美教育交流计划(富布赖特法)出国留学的。 (2)各种基金留学是用财团、商业公司的基金去留学。具有代  相似文献   

14.
阿东 《家庭与家教》2004,(11):44-45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据国家教育部近日消息,目前中国留学生分布在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目的地国家逐渐从发达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延伸,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留学陷阱也随之增多,令人防不胜防。本文列举4个国家留学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国内学生及其家长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最多 根据日本的统计资料,在日本大学和大学研究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最多。日本文部省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升学意愿,而且认为留学比在中国大学学习更好。所以,仅2000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就比1999年增加了6390人,  相似文献   

16.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41.39万,与2012年度比较增加了3.58%。特别是近5年来,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66万人,比改革开放头30年总数还要多。据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我国主要留学目的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排在这些国家留学生生源的第1位。如此巨大数据的背后,是我们对莘莘学子留学行前的牵挂和"嘱咐"。  相似文献   

17.
一、高校留学生宿舍管理的基本情况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留学。目前,已有超过35万的外国留学生把中国选择为他们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来华留学总体规模不断增长给留学生后勤服务,特别是留学生宿舍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留学生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自己的宿舍里渡过的。但是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留学生宿舍管理始终是一个难点。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对外国留学生这一主体认识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日本为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人才的培养,很重视派人去欧美各国留学和进修。一、历史沿革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在延续二百年的锁国政策被欧美列强冲破后,为了解和学习西洋文明,开始选派少量人才,送往欧美留学。明治维新后,新政府更重视从各方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实行鼓励去外国留学的政策。据日本文部省1873年(明治6年)出版的第一期年报报道:当时有公费留学生二百五十人,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近代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110周年。在纪念中国人留学日本11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发展中日留学生交流工作、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合作关系健康发展,现就中日两国留学生交流,特别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留学生交流情况稍做回顾和展望。中日留学生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中日间的留学生交流开始于距今约1300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代、日本的天平年间。那时主要是日本人到中国留学。阿倍仲麻吕、弘法大师空海和尚、吉备真备、井真成等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们,通过在唐朝学习经文、建筑技术、绘画、书法、雕…  相似文献   

20.
日本留学考试是以考评希望进入日本大学(学院)的外国留学生是否具有在日本大学就读所必需的日语能力及基础的考试。它替代了到目前为止的日本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