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何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波兰尼指出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直接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二、隐性知识动态生成案例剖析案例一:“商不变性质”隐性知识的动态生成【现象描述】师P:12÷6=2,请改变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猜猜商会怎样?生活动汇报整理(将算式整…  相似文献   

2.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又可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它的…  相似文献   

3.
周宏伟  谢钢 《高校教育管理》2013,(2):106-109,124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比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提出发挥好浓郁的校园文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载体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团体辅导方法等多种“隐性”的途径和方式,使用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教师课堂提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提问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课堂提问能否积极有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发问”,而“发问”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钻研教材,深入准确地挖掘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灵活机智地从容发问,从而引导教学一步步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挖掘问题、科学设计问题和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是课堂提问生动有趣,教学获得成功的有效保证。一、挖掘问题问题包括“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是指教材或参考书上预先设置的;“隐性问题”是指隐含在教材或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对于“显性问题”,教…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工作大致可分为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两大类。犤1犦依据这两种工作的性质构成两种评价模式: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工作是指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易量化可操作的活动。对教师显性工作的评价称为显性评价。隐性工作是指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不易量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思想引导,人格感染熏陶,心理辅导等。对教师隐性工作的评价称为隐性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是显性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定量的、终结性的认识和评价是依据教师的外…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工作大致可分为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两大类.[1]依据这两种工作的性质构成两种评价模式: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工作是指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易量化可操作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专业隐性知识1、教师专业隐性知识的内涵。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指能够明确表述和清晰反思的知识,即可以写在书本上及能说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难以明确表述和清晰反思、不能以正规的方式加以传递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教师专业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即有关学科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等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8.
“流浪的基本属性是就物质和精神生存境遇中那种失根或无归属感,以及与此相应的流动不定的生存状态。其范畴包括了主动的与逼迫的、行为的与精神的、显性的与隐形的、历史的与现实各个层面的各种形态的流浪。”陈召荣从形态学的角度将“流浪”分为显性流浪、中介形态、隐性流浪三种类型。显性流浪主要指的是行为层面的.隐性流浪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涉及“流浪母题”的作品倾向于描述现代人的精神流浪,隐性流浪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他将知识分为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借助这一理论,在思想情感上,人的情感可分为隐性情感和显性情感。显性情感指那些通常意义上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行为,是可评判的表现;而那些隐藏在心里的没有说出口的思想情感,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内心世界”,被称作隐性情感,是不可评判的。从功能上而言,隐性情感对于行为的表达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所有的显性情感都要根植于隐性情感,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不仅是指学习教育理论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也包括从自己的经历(经验)中获得长进。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说的就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从自我经历中学习,但这种学习大多数是在无意识情况下进行的,可把它归结为隐性学习。隐性学习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隐性学习毕竟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它带给人的发展毕竟是难以言说和不甚明显的,其学习效率远不如显性学习。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提到显意识层面,开展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本文中“自己的经历”主要指教师作为学习者…  相似文献   

11.
刘敏 《山东教育》2014,(11):63-63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素。当下,教育部门通过不断改善教育环境、办学条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综观一系列教师培训、研修、校本教研等显性途径.教师发展中的“隐性功夫”更不能被忽略。正所谓内因才是发展的关键。显性的措施能使教师“走得快”,而隐性因素却让教师“走得远”。  相似文献   

12.
学时,又称教时、课时,是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时间计量单位,它是由若干更短小的时段构成的.学时结构就是这些更小时段相互关联的总和.学时损耗包括显性损耗和隐性损耗两种.显性损耗是指教师迟到、早退、处理偶发事件以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说教等时间的损耗;隐性损耗则是由于学时结构组织安排不合理所造成的学时损耗.学时的显性损耗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日趋减少和避免,可学时的隐性损耗却为许多教师所忽略.因此,减少学时的隐性损耗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13.
如何衡量语法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Larsen-Freeman认为,语法不止是一种语言知识,更应该看成是一种技能,是具有意义的、动态的系统。她指出,语法具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一节语法课好不好,主要看这三维目标有没有达成。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要想达成语法教学的三维目标则需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结合起来。 Ellis(1994)指出,显性教学是指“给学习者语法规则,然后加以练习”;隐性教学则指“学习者从所给的例子中归纳出语法规则”。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弊端,如何扬长避短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进行选择,从而让显性法和隐性法互为补充,实现语法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下结合笔者执教的一节语法公开课,探讨如何结合显性和隐性教学法来平衡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有效地达成语法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病理性现象,教育浪费是我国教育良性运行的潜在障碍。从“课堂交往”和“空间设置”两视角分析来看,在课堂教学微观环境中依然存在着众多显性或隐性的浪费事实,且主要是对人的生命资源的隐性浪费。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暗示、情绪感染等手段,对学生采取间接控制,或通过潜在力量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显性管理相对应,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默契达到管理的目的。显性管理往往表现为强制性,而隐性管理则呈现出内隐、感化性。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课堂教学隐性管理的运  相似文献   

16.
教师对其知识进行管理是合理且必然的,教师的个体知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综合。“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是教师知识管理中的难点,而基于Wordpl'eSS建构的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系统则能够正面应对这些问题。它能在满足教师管理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教师在管理其个体知识时简单快捷,并且有效地保证教师所管理知识的安全性。Wordpress的使用为教师个体知识的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高速路”。  相似文献   

17.
“教师授业失职”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授业失职”是教师失职行为的一种,专指教师向学生传授过时且不实用知识的行为,它集中表现为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直接指导学生日后的工作,从而导致现在大学生常说的“我们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用处”的情况出现。“教师授业失职”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师失职。后者多是通过一些显性的现象表现出来,比如备课不认真、迟到、旷课、授课敷衍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显性的现象立即观察出来。前者具有隐性的特征,即人们不能从表面的现象观察出来,因而一般的教学检查是无法发现这种失职行为的。这种失职行为一般是在他的弟子们走…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前高校过于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则相对认识不足。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湖南汨罗是全国最早实施教师量化评价的单位之一。二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教师量化评价,虽然对提高适龄少儿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以及对加强学生特长培养等,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与动力功能,但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考察,量化评价教师也确实存在诸多严重弊端,不容忽视。一、不利于隐性教育目标的考评教育目标可分为相对显性和相对隐性的两类。智育属相对显性的,德育则可属相对隐性的;学科知识属相对显性的,社会知识则属于相对隐性的;答题能力属相对显性的,创新能力则属于相对隐性的等等。不难看…  相似文献   

20.
缄默知识:教师知识权威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闻 《班主任》2005,(3):10-12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非常注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这里的"无声"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知识,或曰缄默知识,"有声"则是指显性知识.在很多情况下,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效.笔者认为,教师缄默知识储备的量及其如何与显性知识协调好,是教师建立知识权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