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经济矛盾性和一致性不在于它们的本身。而在于它们所依托的外部经济环境。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与道德的要求有着内在的在矛盾。以致计划经济的道德只能作为外在力量,使信奉和实践勉为其难,道德的本身也难以长期持续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能够生长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甚至情感方式,只要在人们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方程中加入足够多的变量,这就表明市场经济中的道德与经济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要提高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是退回到传统的计划道德中去,而是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我国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2.
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制约因素 创新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基础。创新意识直接影响领导者创新的力度和方向。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由于环境的变化因而是持续不断的,而非一劳永逸。成功企业的衰退就在于企业固步自封,思维定势和管理隋性;创新主体应是多元的,领导者自己创新固然好,但广大下属创新更体现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领导者在创新中则更多地成为创新的开启者、推进者。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认为在大学生道德行为中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知与行是分离的。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认知与行为偏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一致性比较高,思想状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应做到: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加强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性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内部管理,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建立强大德育网络:深化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丰富学生的化生活,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5.
试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也是道德行为的原因.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原因,也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一体两面."品质"与"品行"是相通的,前者侧重内在方面、后者侧重外在方面,行为总是依据一定的原则而行动,所以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就是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的关系.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当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断裂现象已成为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断裂现象尤为引人注目。文章从分析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断裂的现状和外在表现入手,着重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其断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9.
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生在现实复杂的时空条件之中的,而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却是"无奈件"的.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行为体现价值选择之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这不仅是道德生活的实然,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承栽.而康德的无条件道德律让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真正体现了道德提升人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1。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服从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在集体主义视域下如何进行道德建设?毫无疑问,必须是:从宏观上、从全体国民层面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和引导;其次就要求从公民个人自身做起,坚持集体主义方针政策,在个人生活中进行切实的道德养成。本文就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对个人道德如何养成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道德行为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德育工作者从新的角度去开展工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情况 ,尤其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科学地分析中国加入WTO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及时制定正确的对策 ,调整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帮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建立牢固的、符合我国社会期望的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into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hinese pupils’ mor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e field of moral psychological study. This paper reviews 20-year literature available o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pupils’ moral development and its instruments to measure it. It also gives details of its inadequate research into pupils’ moral development and then concludes with some conjectures about the future of this field of stud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2) The authors are grateful to Prof. Zhang Dajun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China to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4.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在当今时代里应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建设的问题。即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德育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德育工作应注重实效性;德育工作应具有主动性。从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道德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 ,使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支持系统乏力和效力欠佳的困境。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等措施 ,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陷入诸多误区,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偏向利他主义,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在德育方式上重视规范教育。这些都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针对这些误区,正确理解道德概念,合理确立目标,重视德育内化将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新动态,我们应强化阵地意识,树立国际化观念,增强德育教育科技含量,把握德育工作原则,积极推进高校德育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具有现实化与个性化取向明显、"偏离"与"吸纳"相映、个人利益需要与道德规范遵循兼顾两难等特点,存在德知与德行不一致矛盾凸显、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取舍偏颇、道德价值取向趋于与利益倒挂等问题。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多元文化渗透冲击、网络空间虚拟无序、高校道德价值观教育成效不佳等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抓好课堂育人主渠道,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挥道德榜样引领作用,构建"互联网+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connect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with research on moral identity. It is argued that SDT provides a unique and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important questions that have guided research on moral identity for many years: What is a moral identity? How is it linked to moral action? How do moral identities develop? In the present paper, moral identity is conceptualized as a goal of moral action. Individuals want to maintain their moral identity, which in turn motivates them to act morally. Yet, moral identity motivation is not uniform. In line with SDT, it is possibl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more or less external and internal forms of moral identity motivation. The exact link between moral identity and moral action depends on the type of moral identity motivation involved. Development of moral identity trends towards more internal forms of moral identity motivation, which renders development an influential factor in shaping individuals’ motivation to act mor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