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关于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等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理论分野,也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水平和状况。这方面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是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理论分野,也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水平和状况。这方面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四种主要的不同观点。一、教师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有三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卢、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一方面要反对把社会主体当作唯一的主体,否定个体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承认个体主体,否定社会主体。构成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客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客体的特征有三卢、,第一,对象性。对象性是构成客体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客观性。客观性是客体的基本属性。第三,系统性。客体系统又有四种形式,即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这四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是实践关系。第二,是价值关系。第三,是认识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其他两种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和客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双主体"观点,这三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前两种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摆脱教师主体观或学生主体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我国教学主客体关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协同学理论研究了教学主客体关系,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客体.基于此,把教学过程分为被组织和自组织两个阶段.当教学过程处于被组织阶段时,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当教学过程进入从被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临界区域时,学生起主导作用,成为教学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真理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基础;工具是真理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中介。真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何为主体何为客体的研究和争论从未间断过,甚至十分激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细究之,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不足。因而,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弄清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卢彩晨 《江苏高教》2020,(12):22-25
高等教育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于我国,这是我国为世界学科"大家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与初创时期相比,高等教育学体系建设的实质性进展与各界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以至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当其无法有效指导高等教育实践之时,更是如此。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十分必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学体系建设主体虚化、对客体的理性认识薄弱,以及对传统路径过度依赖等问题,未来时期的高等教育学体系建设,应增强主体的存在性、提升研究的理论性、降低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述了关于教学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几种不同观点。从主客体的哲学意义和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特点、相互关系等方面对“双重主客体”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证,并具体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基本特性及教学实践中采取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应采取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浅议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王云才在电大哲学教学中,在讲述实践活动时,常常提到主体和客体这对概念。但对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教材中涉及较少。学生对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过程,了解就更肤浅。现就实践活动中主...  相似文献   

11.
速写艺术中的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客体对于主体具有影响性;主体对于客体具有表现性。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速写艺术中的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于艺术本体之中的,客体对于主体的影响性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表现性都是共同作用于艺术作品之中,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认识论的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引人瞩目,众说纷纭。主体与客体的内涵、外延如何确定,二者关系怎样以及这种关系问题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如何?学术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笔者不揣简陋,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 一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对其关系的理解建立在唯心主义或感性直观的基点上。它仅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而无产阶级要改造旧世界,不仅要诉诸武器的批判,更要有能指导这一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就在于把握了无产阶级这一  相似文献   

13.
人们要正确地揭示社会有机体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要把握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相互关系。所谓社会主体,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有机体中活动的人,它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三种基本形式。因此,从狭义上说,社会主体不是指单个人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主要是指以共同的活动为基础的人们有机结合的整体。所谓社会客体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社会主体的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社会存在,生产  相似文献   

14.
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是一对相对的范畴。写作客体滋养写作主体,写作主体反映写作客体;在写作客体被写作主体观照、写作主体观照写作客体的过程中,两者有时可以趋于融合,有时仍然保持距离;进行写作活动,写作客体总要成为写作主体的凭借,写作主体又得受到写作客体的制约。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需要积丰识卓,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5.
<正>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特别是认识论发展中所提出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目前哲学界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发展,并给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本文便试图吸取近年来哲学界对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新成果,探讨一下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康伟 《陕西教育》2007,(6):58-58
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就其主客体关系来说,往往在教学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殊形状和特殊结构。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这些特殊性,在其现实性上来说,是内存于教学活动之中主客体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主客体关系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的主客体关系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者从哲学角度对教学过程作了剖析,分析了诸要素间的辩证关系,认为教学过程是双重主体、双重客体和双重中介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有机统一的实践-认识过程,认为变客为主教学思想是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已持续了近30年,争论的持久性更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依据旨在培养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目的,提出“主体域”的概念,阐述了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性,扩展学生“主体域”的过程,避免了采用一种静止的观点所造成的对教育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绝对化。从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因时施教”。  相似文献   

19.
本从体育教学中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实质在于探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回溯近代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师生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从赫尔巴特到杜威,从凯洛夫到罗杰斯莫不如此。对这一“钟摆现象”的不同取向,造成了学科与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正是这一问题所具有的深远意蕴,我国学者从70年代末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50年代末曾就教师的主导作用展开过一次争论,但未提升到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1.随着对凯洛夫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