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艳  桑瑞聪  杨进 《科技广场》2007,(6):130-131
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人才,如果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就会导致人才流失。研究人才的流失对于一个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企业中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从分析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开始,提出了应对措施,为企业处理人才流失导致的危机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与人才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以高薪和丰厚的物质条件以及灵活的用人方式吸引人才 ,导致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等高层次的人才外流。人才的严重流失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 ,如何做好人才的稳定和引进工作已成为西部地区高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引进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尽管近几年来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高、精、尖的高层次人才已“孔雀东南飞”。但是我们在引进人才时依然不能见人就引进…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制胜的关键,任何类别企业都要注重人才的积累,防止人才的流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逐步增大,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其生存与发展.文章针对建筑企业人才流失现状,追本溯源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施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郝燕 《金秋科苑》2009,(8):199-199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人才安全状况令人堪忧。人才竞争正呈现出“国际化”和“零距离”的特点,使我国人才流失加剧,国有企业无疑是重灾区,人才即将面临着更大的流失。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人才安全状况令人堪忧。人才竞争正呈现出“国际化”和“零距离”的特点,使我国人才流失加剧,国有企业无疑是重灾区,人才即将面临着更大的流失。  相似文献   

6.
曹细玉 《软科学》2001,15(6):74-76,81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而西部的人才流失严重,在当今地区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两个模型的分析,探讨了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经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为西部地区政府和企业吸引人才和防止人才外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但在中小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员工流失率却居高不下,暴露出中小型企业存在内部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人才流失的两类因素分析,认为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是引发人才流失的最重要原因。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失原因的基础上,运用在差异化战略中得到的启示,来完善员工管理,抑制中小型企业人才的流失。  相似文献   

8.
针对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从家族式管理体制的弊端、人力资源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彭怡茂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1):133-135
人才流动是市场机制下劳动力合理配置的一种常态,但过度的人才流动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极大损失。针对这种现象,分析了人才流失的特点及原因,并阐述了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和构建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在降低人才流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管理》2013,(5):53-57
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人才流失会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主动。本文以S公司为例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人员流失现状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理论和工作实践,在人员选聘、薪酬福利体系、职业生涯管理、培训开发、人才流失约束补救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和对策,以期企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  相似文献   

11.
洪园 《科教文汇》2012,(17):37-38
西部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特别是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专业行政管理人才的重任。西部地方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与中东部院校相比存在着现实的发展差距,主要存在课程设置与区域特色结合不足、师资水平亟待提升、教学模式有待改进、服务区域功能不明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西部地方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述西部可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加强西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区域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认为加快西部高校学科建设,除自身增加经费投入外,迫切需要各级财政给予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瓶颈”,必须树立“科教兴国”的理念,形成科学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环境,为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我国不少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人才管理仍相对落后,人才激励机制不足,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严重限制着企业发展。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机制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人才对于“一带一路”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面对当前人才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国际学生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严峻态势,急需探索解决如何吸引高质量优秀人才来华深造、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发展等重要问题。文章基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中国科教发展现状对比、共建国家来华留学情况及关键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提出了设立“一带一路”海外人才培养中心、选培海外青年科学家、选拔高层次留学生、开展科创管理高端培训等4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路径和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提升中国高教国际影响并为“一带一路”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5.
科技人才评价现状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科技人才概念界定为基础,深入剖析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对科技人才评价过程进行分解,对现有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进行分类和述评,指出科技人才评价的关键在于对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创新,这为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体系,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人才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社科人才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型 智库建设时间不长,在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咨政人才短板之痛。【方法/过程】基于智库建设的空间场域,研究从静 态的社科人才布局结构和动态的运行管理与决策成果转化结构,分析社科人才发挥作用的深层机理和实践困境。 【结果/结论】研究指出,破解单一化、小规模、临时性的人才布局结构,弱团队、简易化、传统型的运行管理结构和同 部门、低影响、轻评价的成果转化结构等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化路径:一是理顺“智-研”关系,营造新 型智库社科人才发挥作用的独立空间;二是优化“主体-规模”结构,打造新型智库社科人才的咨政成果品牌;三是 推进 “要素-制度”创新,健全新型智库社科人才的绩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结构差异以及核心区域确定受广大学者广泛关注。鉴于此,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人才聚集空间结构差异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验证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出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同时,人才聚集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2)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分布存在层级结构,但由于人才聚集的外部性使得层级内部成员打破了传统地理距离限制;(3)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各层级中的分布逐年趋于稳定。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分析我国当前科技人才信息建设和管理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顶层设计,信息来源分散;信息载体多样,信息结构各异;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不足,服务手段单一;信息的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科技人才信息管理中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需要大批具备跨文化沟通管理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经营管理人才.作为未来的管理者,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分析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维度,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管理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内容。中部地区处于东西部之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地带,对于平衡东西部差距至关重要。而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建设,可以通过发展、培养以及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来为本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因此,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及其队伍的建设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