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作者并没有放下礼,在重情倾向下并未偏离传统的礼本主张。  相似文献   

2.
桂永锋 《科教文汇》2011,(31):145-147
孔子体育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体育思想的重心是"寿"。孔子倡导体育"载道",为了政治,为了教化,他不但教授体育,而且躬身践行;但是,如果体育不合"仁"、"礼"、有悖孝道,他是坚决反对的。像孔子的其他思想一样,他的体育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存。  相似文献   

3.
张丽丰 《科教文汇》2009,(13):203-203
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给《孔子诗论》提供了相应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传统的礼义背景下,性情的发现与张扬在《孔子诗论》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  相似文献   

4.
周楠 《科教文汇》2011,(5):23-24
"信"字是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之一,它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伦理观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的,与"仁"、"行"、"政"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探讨关于"信"的伦理观念对于当今时代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自立、朋友之间还是经济活动乃至治理国家方面,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的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论语》言简意赅的辑录使得后来者谈及孔子是各凭己度、异彩分呈。本文专以探讨孔子在人格领域及艺术世界的“尽善尽美”观。  相似文献   

7.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聂涛 《科教文汇》2009,(35):242-243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和礼乐文化有联系的人物,谈论较多的是周公和孔子。本文发掘了春秋时期另一位对礼乐精神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季札。文中认为礼乐的精神就是"和",具体落实到"德"的教化。季札通过他的诗论和乐论,精确把握住了礼乐的"和"的本质,并通过人生修养将其落实到"德",成为了一个彬彬君子,而这些思想还被孔子所继承和发展,从而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史黛音 《科教文汇》2013,(10):91-92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仁"学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体现了"爱人"和"忠恕"的统一,并且与"礼"共同构成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笔者从人际关系和谐、生态和谐、德治社会等方面阐述了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力求为创建当今和谐社会寻求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田湘红 《科教文汇》2012,(28):200-201
“正名”是孔子阐发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阐述了其涵义.即“正名”是为社会成员立规以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良性运转。为实现“正名”,孔子提出了两种路径:一为根本性的路径,即礼;一为辅助性的路径,即政、刑。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皆认为自己的学说才是济世的灵药良方,他们激烈交锋、各不相让。而事实上,这三家的学说皆是"复古"之说,只不过他们的"古"代,却并非同一个时代。儒墨道源头均不同如果有人问孔子,你的偶像是谁?孔子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公。周公其人,在夏商二朝的礼制基础上"制礼作乐",形成了在孔子看来堪称完美的"周礼"。只要读过《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推崇"礼",尤其是周礼。  相似文献   

12.
莫楠 《科教文汇》2009,(25):221-222
《论语》中的“器”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有深刻含义,包含有代表技能技巧和作为“札”的代表的两种意义,后面蕴涵着强调个体性和强调“札”的价值的重要思想。将这两种“器”相比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个体性和“礼”的关系及孔子对于个体性的看法:既重视个体发展,同时又应当用“礼”来规范个体性。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论语》言简意赅的辑录使得后来者谈及孔子是各凭己度、异彩分呈.本文专以探讨孔子在人格领域及艺术世界的“尽善尽美“观.  相似文献   

14.
张彦杰 《金秋科苑》2010,(4):143-143
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因其深刻地剖析了人们因盲目信仰"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对话是一部戏剧赖以存在,为人赞赏的基石。戏剧对话正是作家将其思想信息注入读者的一个重要媒介。巧妙地运用戏剧对话必定能更好地表现一部戏剧的主题思想。本将利用Grice的"合作原则"去分析威利一家追梦时对话的"不合作"因素,从而揭开"美国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刘健 《科教文汇》2011,(4):69-70
春秋末期鲁国的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中很重要的一位,他以孝著称,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来他被尊为"宗圣"。  相似文献   

16.
雷丽英 《科教文汇》2008,(35):244-244
研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忠",从"忠"的缘起起论,进而分析"忠"的表现,最后对"忠"的实质作出结论,是典型的"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孙婷婷 《科教文汇》2014,(35):60-61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以"远"、"近"与"上"、"下"有关的隐喻为例解析了《论语》中的空间隐喻。通过实例解读,作者指出了孔子达到"仁"的观点,即远离不仁便近仁;以及孔子对于社会秩序的观点,即社会等级森严,上行下效,恪守礼节,以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14,(2):89-89
<正>"孔子说过何为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久前,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一件事令我震惊:留守老人在家过世快一个星期也没有人发现,其2岁孙女也奄奄一息,好在其父母及时赶到家后才幸免于难。近日来,孝道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百善孝为先,尽孝本身就是每个子女应该尽的责任,但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尽孝已被写入,意味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每个  相似文献   

19.
麻勇 《今日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而感受美、创造美则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公认。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列宁也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