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安庆  张宏 《收藏界》2012,(5):82-84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川大山,古往今来一直倍受许多士子才人的追求与向往。从观山看水剑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画更多地赋予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尚和人生旨趣,可谓是一种富有哲理和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时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  相似文献   

2.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21):100-107
任何一个时代的围棋人对于围棋的认识都是自有其独特的体系的,那些站在现在看去似乎是有些特殊,甚至怪异的存在,其实在相应的时代,都是与当时的理论和思维方法相契合的,是当时围棋知识范式的合理产物。本文将从明代棋谱入手,尝试观察和分析当时的中国古代围棋知识范式。  相似文献   

3.
琴作为礼乐的一部分,在历代不断发展演变。目前能见到清代中和韶乐、丹陛大乐所用琴的实物,其形制有统一的规范,制作工艺和演奏方式与文人琴基本相同,但整体气韵略显呆板,使用频率也很低,只有在元旦、大婚等重要庆典时才用。所以古琴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作为修身工具的文人琴,文人用琴文人造,或许虽不必亲自动手,实则每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4.
刘良政 《围棋天地》2014,(22):88-89
《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在论述明代围棋发展时说:“以地区为标志的围棋流派的出现,预示着围棋开始摆脱皇家体制,获得独立发展,围棋步入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明代中期徽州地区不仅出现了围棋新安派(又称徽派),而且围棋氛围浓厚,文人、官宦、商人乃至普通百姓习弈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5.
自明代始陆续在一些军事著作及大型类书中有关于武术器械及拳术的记载,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专著。以明代武术文献为基础对明代武术发展进行考查,梳理出明代刀法、剑法、棍法、枪法、武术杂器械及拳法特征。从武术文献梳理发现,中国武术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阵武艺,还是明代中晚期的民间武术,武术器械技艺是中国武术的主流,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拳法跃居诸艺之冠,并成为拳种及流派的统称。  相似文献   

6.
董建 《收藏》2013,(2):111-113
锦衣卫,这个至今仍让人感到神秘和恐惧的组织,成为明代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现象。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锦衣卫牙牌,揭开600多年前明代锦衣卫这一政府“特务”机构的神秘一角。  相似文献   

7.
李吉远 《体育学刊》2012,(1):114-119
明代壮族粤右"狼兵"因被朝廷征调,远赴千里之外的江浙一带抗倭,与中原武术、军事及医药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瓦氏夫人及狼兵的这次万里赴难,给明代民间武术增添了色彩,瓦氏夫人双刀法得以流入中原武术百花园,充实了明代的武术体系,促进了壮族武术文化与中原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瓦氏夫人及其狼兵将壮族独特的金疮药"三七"留给了江浙人民,为中国医药文化留下了又一宝贵的财富;戚继光无论在创立"鸳鸯阵"、练兵,还是其军事思想,都从瓦氏"岑氏兵法"及狼兵那里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师法渊源。  相似文献   

8.
刘叶枝 《收藏》2013,(9):84-90
明代是我国青花瓷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瓷画装饰艺术受当时文人画风的影响,瓷绘以写意为多,风格豪放、潇洒,笔意酣畅纯熟,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趣味。而呈色既淡雅又浓重的青花钴料为实现这种文人趣味和笔墨韵味创造了极佳的物质条件。这种文人审美趣味在明代瓷绘中的人物纹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人物纹饰亦特别丰富多样。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不少青花人物纹瓷器,在此精选几件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9.
传统体育边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围棋为例,研究传统体育边缘化问题.认为:现代围棋被边缘化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围棋自身的文化寓意在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下日益淡化和边缘化;现代娱乐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和直观性降低了人们选择围棋这一复杂项目的可能性;围棋自身规则的日益完善限制了参与人群的范围与规模.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边缘化趋势是社会需求和人们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建议在不违背文化发展生态的前提下,采取适宜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空谷 《收藏界》2011,(2):41-46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瓷器制作发展到晚清民国阶段,在工艺上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也难怪,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积累,瓷器制作工艺已经趋于成熟,再也没有多少创新的空间了,所以中国瓷器史写到清晚期、民国,于制作工艺上乏善可陈,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代围棋史上群星闪烁,但最后能开创属于自己时代的人物廖廖无几。王者永远只是个别,你再有才情,哪怕风华盖世,缺了点时运,仍只能做一片绿叶。正所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相似文献   

12.
曾经贵为围棋王国的日本,她的现代围棋史上最耀眼的几个名字却多为外籍棋士。吴清源、林海峰、赵治勋、王立诚、张栩,都开辟了或者正在开辟着属于自己的王朝。外籍棋士的表面荣光掩不去他们身处异国的内心风霜,从棋盘之上到棋盘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吴清源和赵治勋都有着他人无法体味的沧桑感受,即使站在棋界之巅,他们仍恍然如在梦中。  相似文献   

13.
庞洪奇 《收藏》2014,(8):34-41
白地黑绘(亦称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方法。它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这一装饰技法在宋代书法、绘画艺术繁荣和普及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而成熟、发展起来。正是文人书画家的广泛参与,提升了磁州窑艺术的高度,开拓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度。同时,它又以多方面的创造及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彩绘瓷器及文人书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要采用历史资料考察的方法,探讨明代中日武术文化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本国武道的影响。研究认为:明代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兴盛时期,武术的相互渗透,有效促进了各自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法对中国刀法有一定影响,而中国武术对日本空手道和柔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美燕 《收藏》2012,(5):84-91
明代四大藩王之一的潞王朱常淓钟情古琴,监制古琴400余张,其琴制作精美,做工考究,成为后世争相收藏的珍宝。潞王琴被赋予了不同于一般民间制琴的特殊意义,成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以至于后来成为明崇祯皇帝的御赐之物。  相似文献   

16.
袁水清 《收藏》2013,(11):98-99
文玩,即文房用具,具体指"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雅器。其中作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其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之后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宋代以降,"文房四宝"则特指具有代表性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明清以来,文房用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葛卫增 《收藏界》2010,(1):55-59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图案中,鱼纹比较常见,而且丰富多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拙朴的鱼纹图案;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鱼纹出现在陶瓷上,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围棋起源、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围棋起源于大禹治水时期,是以水土为万物之根源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基础的,后演变为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围棋形制,再发展以“太极八卦”为基础的围棋形制。本文旨在为全面把握围棋文化内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董建 《收藏》2013,(3):111-113
锦衣卫,这个至今仍让人感到神秘和恐惧的组织,成为明代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现象。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锦衣卫牙牌,揭开600多年前明代锦衣卫这一政府"特务"机构的神秘一角。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象牙腰牌,牌作八楞形,上部云花圜纹,中间有穿,以便悬挂。长9.4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正面中间阴识篆书"关防"二字,上部阴识楷书"锦衣卫",左为"壹百贰拾肆号"。背面阴识楷书"缉事旗尉悬带此牌,不许借失,违者治罪。"(图1)  相似文献   

20.
《围棋天地》2013,(21):20-21
琴棋书画系中华传统文化中之四大瑰宝,国产影视剧作品表现琴棋书画者不可谓少。平心而论,琴、书、画相对较为容易表现一些,一般不大容易出错,然而,围棋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也是影视剧中围棋出了那么多纰漏的重要原因。概括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