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要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地谨慎小心,强调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哲人有这样的比喻:道德像月亮,只有在黑夜里才更能显出它的光亮。而慎独,就是道德之光。那么,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如何让慎独之光闪烁呢?  相似文献   

2.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身自强方法,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在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领袖、大师级的人物不仅自己得益于"慎独",做"慎独"的表率,也教育后人以"慎独"为诫。康熙皇帝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民。《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晚清名臣曾国藩则强调:"慎独则心安。"  相似文献   

3.
李晓娜 《山东教育》2003,(28):20-20
造就新世纪合格人才,师德修养尤为关键。而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何谓慎独?《礼记·中庸》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要求一个人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做违犯法纪和道德的事情。慎独是很不容易的,在无人的地方,人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干出不光彩的事情来。这叫独而不慎。慎独需要有很高的自觉性,因而是非常可贵的。慎独表明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自律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品德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程度。教师品德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犹如琢璞为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慎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早在我国春秋时期,慎独就被视为一大美德,《礼记·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仅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演,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具有自律精神、学会慎独的人。“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隐蔽的东西最能显示出人的品质,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在无人看到无人听到的时候,即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传统美德所达到的一个极高境界。道德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社会舆论、传统风尚、习惯等是外在力量;主观感受、自我规范等则是内在力量。当一个人独处时,…  相似文献   

6.
“慎独”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它是指人们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补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做人的原则、道理或道德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也就不是做人的原则、道理或道德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十分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总是十分警惕的,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既为“君子,”当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当然,古之君子所求“慎独”的思想境界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他们所讲的“慎独”不乏有忠君护主,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但他们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性情,追求一种爱国为民的思想境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今天,在共产主义大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赋予“慎独”以新的含意,以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党员干部自我修养的原则方法及衡量道德品质水平的  相似文献   

7.
君子慎独     
读时清香满口,读后才高八斗.赏美文,写佳作,让我们携手共圆一个梦!毛泽东主席曾有过一个英明的论断:“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君子并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作君子。“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如《礼记》中就记载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非…  相似文献   

8.
慎独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先秦]《中庸》  相似文献   

9.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科其所不睹,恐慎科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手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一块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慎独”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慎独”能力是自觉意志的表现,是在强烈的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指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慎独”强调“隐”和“微”。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进行的思想斗争本身就是“隐”而不显的,是反省、内察、自讼的结果,忽视“隐”,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批评;而“微”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积小善而成大德。“慎独”是良好道德习惯的体现,有“慎独”能力的人,无需外来监督和强制,就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慎独”能力…  相似文献   

12.
潘华 《文教资料》2005,(1):60-62
“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的基础上,为使人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这一提法最早见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通俗地讲,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到正常状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可见,这种方式是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也许…  相似文献   

13.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天赋予命的就是性,遵循本性而为就是道,修明道德就是教。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非常谨慎于没有看见道,恐惧于没有听见道。没有不被发现的隐密,没有不被显露的微细,所以君子在他独处时是非常谨慎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时  相似文献   

15.
慎独     
<正>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在闯荡险象环生的人生。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起初觉得这话好像并没什么道理。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何必要接受一个人的独处?时时刻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是何必。"慎独"听得太多,便左耳进右耳出了。  相似文献   

16.
1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故事中的杨震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把握好自己,为我们…  相似文献   

17.
独自无人注意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简称“慎独”。这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修养,离不开“慎独”修养。因为护理人员的治疗操作行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进行。处置工作的好坏,全凭护理人员的道德和信念。因此“慎独”修养更为重要,是每个从事  相似文献   

18.
为师之“慎独”与“敬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彦体 《中国德育》2010,(11):84-85
“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即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良心相联系,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但可以指出,  相似文献   

19.
慎独·慎众     
<正>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中提及慎独,乃古往今来的圣哲们所刻意追求和希望人们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意为在一个人独处时,切莫以为“寥寥静寂时,独处无人晓”,便放纵自己,做出那有悖于法律、伦理、道德乃至于常情之事来。 慎独固不可小觑,然慎众亦不可忽视。 慎众者,乃指人与群聚之时,亦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要求自己,切忌盲从盲动,在攀附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天空     
《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一个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