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小说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就以颠覆正史与消解英雄的姿态被引入,成功地消解了旧的历史观念,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将集体经验形态的历史改写为个体经验形态的历史,引起人们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反思。然而,创作主体极力热衷于将历史的神圣性与权威性解构和颠覆,取而代之的却是价值的迷失与意义的虚无。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小说在反叛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观念、规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确证自身价值、意义,其代表作品从不同方面颠覆此前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与艺术姿态。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叛在刷新文学表达的观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偏颇与缺憾。  相似文献   

4.
古代历史小说受到史传叙事的影响,将历史人物英雄化,主要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君主的仁义之举来说明政治伦理和个人品质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将相的忠良将家国情怀和个人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通过两类英雄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不同角度宣扬了儒家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小说登上文学舞台,新历史小说"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英雄化倾向"。本文从言说主体的非英雄化,言说对象的稗史化,言说方式的微观化三个维度来简要论述新历史小说的"非英雄化倾向"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6.
在新历史小说中,"非英雄化倾向"成为小说主要的价值命意及问题意识。与其它历史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相比,表现为英雄人物的"非英雄化",表现浑噩的人生、揭示卑琐的欲望。它以普通人置换英雄人物,将历史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重新挖掘出来,使悲观主义和绝望的宿命观成为反史诗性的必要注脚。同时,因为它过于表现历史的虚无、非理性特点,逐步远离了历史客体,虚构的成分也越来越高,使新历史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衰落并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化史上,"英雄主义"的标准和"悲剧"一起经历嬗变。在古希腊悲剧中,出身高贵的悲剧"英雄"们通过在黑暗中与命运的抗争激发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展示出人类的尊严;莎士比亚时期的悲剧英雄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到了现代时期,由于时代对人性的挤压,更多的悲剧英雄以"反英雄"的形象出现,但他们藐视正统、不妥协于现实的精神同样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可视为现代悲剧中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在教科书中表现出伟人英雄化倾向。然而,这些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学生难于理解,未必达到编选者所期望的目的。从学生身边的情境说起,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如何做人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心灵深处的迷惘--新历史小说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创作是本世纪体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文坛的一个亮点,其作者主往同时被归入几个流如新写实,先锋派等等,但其创伤体系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英雄平民化,野史视角和虚构性叙事特征;历史神秘主义和历史偶然论;注重故事性,对叙事内容的追求;历史意境与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审美和人生观照,不刻意负载政治意义,其创作出路或许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当代重释,对当下的生存语境加以话语寓言式的折射,走出心灵深处充满着的对历史的迷惘。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文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11.
从抗战题材小说中草莽英雄人物形象的“侠义”气质、暴力描写两个侧面入手,本文对这一类人物群体的审美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抗战苹莽英雄形象的丰富性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相对传统小说而言的当代新小说其叙述重心由传统的故事重心转移到叙述方式重心,叙述方式的创造成为当代新小说新的叙述焦点.因此,当代新小说对于小说的叙述形式进行了叙述策略、叙述声音、叙述语言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表现出叙述因素的重要价值,激活了文学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曾在30年代风靡上海,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高度工业化的产物。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新感觉派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一流派。本文拟从地域、文化、思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感觉派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15.
"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潮风涌中国大陆,中国当代小说在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这批小说或呈现消解意义,淡化情节倾向;或呈现消解历史,重新叙论倾向;或呈现零度情感,平面写作倾向.虽然这些作品更多地带有现代主义特征,但依稀可见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因素,拓展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生存空间,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潮风涌中国大陆,中国当代小说在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这批小说或呈消解意义,淡化情节倾向,或呈现消解历史,重新叙论倾向,或呈现零度情感,平面写作倾向。虽然这些作品更多地带有现代主义特征,但依稀可见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因素,拓展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生存空间,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立元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63-67,89
新乡村小说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的农村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的复杂矛盾和行为走势,突出表现了农民在社会转型期走向自我觉醒、自我选择地确立自主人格和独立意识的心路历程,逐渐形成了冷峻沉郁、质朴生动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新状态”理论倡导文学回到自身,以这一先验性的口号,拉动文学进入良好的创作态势,使“纯文学”从尴尬境地中走出来。但到95年这一口号便渐渐从文坛消失了。本文从新状态名下的小说文本分析出发,重点阐述小说创作实际与理论的偏差,从创作层面为新状态的式微找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新评书体小说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所开拓的新评书体小说具有五大艺术特征:一是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二是单线发展,扣子艺术;三是团圆主义,喜剧风格;四是言行画人,绰号手法;五是群众语言,“说”的学。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文学的历史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也促发新时期小说创作流派迭起并从一元结构向多元共生,这种变化固然离不开语境内涵的移易,但文学自身的内质肌理应是其更为深广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