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信息价值度,不断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选择性接受的特征,创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条件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策必然在目标和内容上发生一定的扩展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认真研究时代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使之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过程,文章力求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受众出发,对其心理状态(求新心理,求实心理和逆反心理)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求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网络境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受众、传播介质和传播信息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传播者互动式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介质多样化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信息平民化为取向的模式,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阵地。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语境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树立平等对话、隐性教育、生活教育的全新传播理念;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语言,注重科学性,力求通俗性,具有针对性,彰显生动性;优化新媒体传播过程,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挖掘民族精神的契合点,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扩散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民群众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创新传播方法,坚持上下联动、情理并举、舆论引导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6.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努力提升传播方式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今天凸显的群体心理、分众特征和个性化趋势,着力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要高度关注今天受众的内在需求、情感取向和兴趣趋势,着力实现有感召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媒体影响力时代,从传媒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利用传播内与传播外两大方面,包括传播信息来源、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受众等因素,更新传播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实现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效果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管理规程的不完善、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信息的无归责状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规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实施的正确舆论导向,主动研究受众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专业技术条件,成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中国呈现出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态势。为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同时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从传播学角度切入,以传者形象的塑造、接受主体的细分、传播方式的整合、传播语言的转化为研究突破点,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对接与积极转换,以及新媒介语境下公共参与意识激活的传播渠道创新,这客观上需要实现以下话语范畴的对话与统一:网络事件与价值导向,网络生态与多元话语,网络文化与制度建设,网络舆论与传播智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三大受众群体。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各级党政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从受众群体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到“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由“传播史”向“接受史”的研究范式转型,既有深刻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基础,又有全球化、信息社会、后现代等世界发展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史与传播史既是相对区分的,又是同等重要的,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两个基本面,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的整体性.只有具备整体性,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和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具体地展现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意义的深刻性,才能更充分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与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其他人同享迷惘、欣悦与渴望,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而中国商业电影对此却缺乏把握。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心理和当代娱乐文化心理,认为在当代,商业电影是一种时尚消费,中国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群落由“领潮人”中产阶级和“赶潮人”普通大众构成。  相似文献   

14.
强调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立足语文学科,立足课堂教学,提出实现语文课堂对话的具体策略:明确语文教育性质、掌握语文对话特点、迁移语文教育重心、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运用多样教学方法和充分开展独立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民间故事讲述活动中,听众自始至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对于故事文本还是对于讲述者,听众的角色和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在讲述之前,听众以一种先在的审美经验、艺术理解对故事文本和讲述者提出吁求;他带给讲述者精神上的满足并成就讲述者的威望;他的存在促使讲述者确定或调整讲述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听众的反应将直接影响讲述者的情绪和兴致,同时听众对于民间故事的稳定性、程式性、变异性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与时间和历史问题主导的现代性政治理论不同,后现代性政治理论尤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空间和地理问题。在空间主导与政治化的大平台上,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用空间生产理论,完成了对空间政治价值的首度发掘;以此为基础,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哈维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实现了对空间政治价值的再度升华。两者交相辉映,共同呈现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新空间政治理论的核心图景。  相似文献   

18.
探究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时,必须考虑在传统儒家教育下所形成的固有化心态。特别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和济世救民的慈悲情怀是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心理认同基础;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明既被迫接受又本能拒斥的矛盾心态也是导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雨中国知识分子最先接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又与中国传统化中的大同理想和“先富后教”思想有某些契合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格,主要体现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一系列高度抽象的方法论体系和科学精神之中,而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仍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