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项旋 《历史档案》2018,(3):110-115
武英殿修书处是清代皇家刻书机构,专门负责内府典籍的刊印、校勘、装潢等事务。武英殿修书处的直接产物——殿本,不仅数量达数百种,而且代表了清代刻书工艺的最高水准,清人金埴评价康熙时期的殿本“在宋版之上”。①那么,武英殿修书处是何时成立的呢?对此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分别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九年、雍正七年(1729年)的不同观点。对于同一机构的成立时间出现完全迥异的数种说法,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文献记载的歧义和后世对文献的不同解读。本文拟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最新发掘的档案,确证武英殿修书处成立于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否定了雍正七年铸给“武英殿修书处图记”等同于武英殿修书处正式成立的通常看法,而厘清该问题,可以对武英殿修书处有更为全面、可靠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武英殿修书处是清代皇家刻书机构,专门负责内府典籍的刊印、校勘、装潢等事务。武英殿修书处的直接产物——殿本,不仅数量达数百种,而且代表了清代刻书工艺的最高水准,清人金埴评价康熙时期的殿本"在宋版之上"。(1)那么,武英殿修书处是何时成立的呢?对此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分别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九年、雍正七年(1729年)的不同观点。对于同一机构的成立时间出现完全迥异的数种说法,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文献记载的歧  相似文献   

3.
五、盛极而衰的清武英殿本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延续了二千年的封建制度虽然行将就木,但康、雍、乾三朝还是出现了空前繁盛的景象,其后江河日下,气息奄奄。所谓“同光中兴”,不过是垂死前的回光反照。这一过程,也是清代政府刻书事业的写照。清代官刻更加集中在中央内府。在明朝已走下坡路的国子监刻书,此时更加衰微,基本上成了存贮武英殿版的仓库。地方官刻远不如宋元明三朝,主要是编印地方志,其它书籍刻印很少,善本书更不多见。至于同治光绪年间的官书局,刻书质量相差悬殊,多数为降低成本,纸黄字密,不为后人所重。清代政府刻书的代表作是前期的内府武英殿本。关于武英殿设修书处的具体年代,《日下旧闻考》云:“康熙十九年(1680)始以武英殿内左右廊房共六十三楹为修书处。”而刘国钧、谢国帧二先生认为是康熙十二年(1673)。“武英殿修书处正监造员外郎、副监造、副内营令、六品库掌、委署、主事各一人、七品衔库掌二人。”修书处下设刷印、折配等六作,仅刷印作中就有“司匠、恩甲、领催、匠役、木匠、宛平县民、苏拉”等名目。据《武英殿聚  相似文献   

4.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5.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6.
紫禁城西华门内路北,咸安门之东,熙和门、断虹桥之西,有一组封闭建筑,称之为武英殿。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推翻明王朝后,在此称帝。清摄政王多尔衮带领八旗官兵,先于清世祖进入紫禁城,在此办事,接待明王朝诸降臣。清世祖进入紫禁城,初御极于此。可见武英殿在大内之地位非同一般,然而最引后人注目的是在这里刊刻大量精装线本书。自康熙十九年谕令此处为修书处起,挟皇家之物力财力,在这里刊刻的大量线装书,为存世之书中最佳版本——善本,即武荚殿版本也,亦称之为殿本者。为了人们了解当时刊刻武英殿善本图书时此处建筑之全貌,现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营造司两本清册予以公布,供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印刷史参考。这两本清册的正件无从查考,清册本身朱注年月,从清册中所报建筑修缮情况,似为清末。清册主要内容是查看武英殿各殿座捐毁情况及修缮,从中可以看到各殿座的方位及规制,与现存情况相较,正殿院内的武英殿宫门及两山值正殿及后殿、东西配殿,关帝庙,浴德堂等主要建筑均仍存在,校录东房及院内围房、武英殿墙后殿北大墙均不复存在。而刊刻书籍主要在西配殿大墙外,这里的建筑除井亭外,其余档案办事房、笔帖式办事房、刻字作、刷印作、文昌堂、印信钱粮库以及茶房、值宿房、河西大墙均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7.
谢蓉 《编辑之友》2010,(7):102-104
清王朝建立后,图书事业遂得到制度保障. 一大清纲举目张,以刻书为第一鹄的 清代的官刻重点在中枢.建政之初,清廷内府的刻书中沿袭了明代的制度、由太监衙门司礼监承办.自康熙十二年(1673)起,武英殿设修书处,由翰林院词臣总领其事,武英殿承刻清廷内府各种图书,从此"内府本"便改称"武英殿本"或"殿本"了.此一措置,由文化内行取代了外行,大大提升了刻书质量,是中国图书管理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清乾隆38年(1773),根据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了一部分当时罕存的宋元古籍,四库馆副执事金简用木活字排印出版了这批古籍,乾隆帝以“活字”不雅,改称“武英殿聚珍版。乾隆41年(1766)9月,将这部丛书颁行东南五省,并准许翻印,于是各地纷纷照本开雕,苏州、浙江、福建、江西书局、广东广雅书局先后出版,这六种版本通称作“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中将武英殿的活字印本称作“内聚珍”或“殿本”,将地方印本称作“外聚珍”。下面拟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这几种版本的异同做些浅略的介绍。1刊刻时间和种类殿本在…  相似文献   

9.
清武英殿刻书清代刻书始于顺治朝,沿用明朝遗留的经厂工匠,刻书十余种。康熙朝重视刻书:首先于武英殿设修书处,选词臣主办其事,对编校人员要求严正,并规定于各书前列编校人名表。对写刻工匠,要求字体一致,凡方型字体,称宋体字,楷书称软体字,于刻木版之外,又刻铜活字排印铜版书,用纸以开化为上,其次多用连史纸。故康熙朝武英殿本,校书严谨,刻印精良。雍正朝只印了几种书。乾隆初年,北京铜贵,由武英殿保管之铜活字,有些丢失,主管其事者,听说乾隆铸钱无铜,借机奏请用活字之铜铸钱,经乾隆于九年御批,遂将铜活字改铸铜钱,从此清王朝的铜版书,也旋即终止。乾隆至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正>位于昆明市富民县富民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迁建于现址,现存建筑为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文庙坐西向东,占地3245平方米,现仅存大成门、先师殿及两厢房、月台、崇圣祠、两庑,共5栋21间。大成门、先师殿、崇圣祠均为单檐歇山  相似文献   

11.
所谓“殿本”,就是清朝皇爷大四合院里的武英殿所刻的书。这武英殿就是皇家出版社,其权威性自不待言,经费由国库里支出,自无匮乏之虞,大可不计工本,而这出版社的编辑又都是海内一流的学者,最次也是翰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武英殿的刻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清代各朝武英殿刻书沿革情况及殿本的价值进行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清代图书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3.
历代正史汇刻本,到清末民初,流通最广的只有清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但该本校刻不精,错误不少.张元济为求史之真,纠正殿本缺失,经数十年收集各史较早刻本加以影印,定名为《百衲本二十四史》.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曾称誉此书为:"最标准的本子".  相似文献   

14.
后三宫     
《津图学刊》2004,(5):76-76
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总称。位于前三殿后中轴线上,是内廷中心建筑。以门庑相围,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220m,东西宽约120m,占地面积26000m^2,房屋420余间。前为内廷宫门乾清门,门内高2m的台基上南北依次排列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  相似文献   

15.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元济辑印《衲史》的动因《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史籍的一部经典著作,一般称为“正史”,为学习、研究古代史的学人所必读。清乾隆年间,《明史》编成,在原有二十一史的基础上,再增加刘昫《旧唐书》,成武英殿二十三史。四库馆臣又从《永乐大典》等典籍中辑得薛居正《旧五代史》,于是《二十四史》始得其名。此后,武英殿本(简称“殿本”)也自然成了最为流行的本子。但是殿本在编纂上,错漏很多,不仅有大量单个文字的错误,还有整段整段文字脱落,例如《宋史》第292卷列传中竟然脱落18行,400字。不仅有任意窜改原文中的“戎”、“夷”、  相似文献   

17.
徐梦瑶 《图书馆界》2022,(6):61-65+83
宋郑汝谐撰《论语意原》是一部以义理见长的解《论》之书,在《论语》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其书在宋代多次刊梓,今皆不存,存世皆为清本,分武英殿聚珍本和《四库全书》本两个版本系统。殿本是存世诸本中最早之本,校勘精审,以此为祖本,衍生出《墨海金壶》本、《指海》本、《经苑》本。《四库》本讹误较多,《经苑》本讹误相对较少。诸本中殿本讹误最少,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最大,但《墨海金壶》本、《经苑》本、《四库》本亦有可校正殿本之处,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武英殿本《论语注疏》是以明万历十四年(1586)北京国子监刻本的初印本为底本的,其校本有毛本,还可能参考了宋八行本。殿本《论语注疏》新缀入了释文,这些释文应来源于《通志堂经解》本《经典释文》。殿本《论语注疏》的成就和贡献体现在缀入释文、调整体例、附有《考证》、施加句读,尤其是精加校勘、订讹补缺等方面。殿本《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注疏》版本中内容最全面、校勘最精善的本子,是古代经疏体系最完善的样态,也代表了清代乾隆初年官方经学的水平。此本的不足之处是调整注疏的起讫语有失当,校改偶有错误和遗漏,释文也偶有错误。  相似文献   

19.
趣闻     
《新闻天地》2009,(6):58-59
小偷偷窃偷到女朋友家 24岁的李某是一家公司的电焊工,为了满足高额消费,李某盘算着挣钱又快又不辛苦的好差使。2008年9月底的一天上午,他拿了一把钳子在大兴区旧宫镇游荡,寻找目标伺机盗窃。当他走到大兴区旧宫镇庑殿附近时,瞄上了一间平房。他拿钳子把门上的锁撬开,从屋内窃得4000元。  相似文献   

20.
一、以时代区别的:如宋本、康熙本、嘉庆、道光间本。二、以地区区别的:如蜀本、江南本、淮南路本、麻沙本巨、以单位区别的:如内府(宫廷)本、殿本(清武英殿)、监本、(国子监)、司本(茶盐司)、库本(内库、公使库、经厂库)郡斋本(郡是官署之称)、藩本(明朝藩王府)、书院本(学校)、局本(清朝在各地所设之刻书局)、书坊本(又称书棚本、书肆本,书坊即是书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