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本真。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的哲学一方面可以视为近代哲学思维的极致,另一方面,它也展示了某种转折,主体间性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正是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的探究,才使这一问题在现代哲学主流话语中真正蔚为大观。胡塞尔不仅从现象学角度改造主体性概念,而且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对主体间性概念和理论的构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提倡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用交互主体性取代单一主体性,用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相互理解来化解主客体间的压迫关系,用主体间性的一体化力量,来反抗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权威。共青团工作应从主体间性思想中汲取新理念,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引发了现代化的路径转向以及现代性的当代重写。在全球化背景下反思现代性语境中的多元文化间的关系,必须承认和尊重文化间的多元共在。然而,多元文化之共在如何可能?其理论根基何在?中国又当采取怎样的文化策略?凡此种种,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方法论奠基。引入"主体间性"的交融视域,有益于我们冲出自我囿限的二元对立藩篱,以主体间性的跨文化姿态探寻多元文化共在的可能路径,进而对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7.
超文本文学是互联网超文本技术与后现代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非线性、互动性、开放性、非中心化和未完成等特点使其真正实现了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因而从四个方面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义,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诉求就是通向主体间性。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超越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具备了通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展现的是真实的主体间性,它对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实践生成、普适化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反思现代性的危机、思想界出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时候,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否定现代性的二元论,强调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客体被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和谐共在因而教师主体间性对教师和学生双边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报告了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的研究。研究从语言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剖析,展示了学生在读者意识的影响下对文章做出的各种修改,表明了读者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值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予以重视和考虑。  相似文献   

12.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作文内容及学生在读者意识影响下对文章做出的各种修改,认为读者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丰富作文的内容,不同的读者对文章的修改也会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英语作文中读者意识研究之社会文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因素对中国学生英语论说文写作的影响。分析结果说明,学生的读者需要意识的缺失妨碍他们构建连贯、客观和得到有效说明的论说文。这说明,我们应对于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过程相关的教学和评价问题时须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在研究性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现当代文学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应该首先具备问题意识。课前设计形成问题,课上讨论交流问题,课后总结阐发问题,既带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提高他们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以写出有价值的专业论文,由此可以体现出文学教学的具体成效。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一生编辑过很多种报纸的副刊,他认为在报纸的副刊编辑中要有鲜明的受众意识,他始终坚持为老百姓代言,为民意鼓与呼。他紧跟时局的变化发展,积极运用大众传播的双向关系,坚持在副刊的编辑过程中满足各阶层的需要。通过管窥张恨水的副刊编辑思想中的受众观,可以对现在的副刊编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英语写作教学中影响习作质量的因素之一--受众意识作了初步探讨,并结合教学实例,对受众意识涉及到的受众选择、作者受众互动方式、互动中的语境制约、互动中Grice准则的运用等多个侧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受众意识指导下的作者定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著名报人,梁启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对受众的构成、素质、角色以及传受者之间的调谐等方面都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受众的理论。这与当代"受众中心论"不谋而合,具有理论上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南朝文学研究特点在于文学研究和学术史研究并重,考证性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的研究较多,视野广阔,角度新颖,能发前人未发之言,同时又符合历史实际。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总论、诗歌、文艺理论、小说及辞赋骈文、文集研究五方面。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初第一部国人自撰的《中国文学史》产生以来,文学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伴随着此学科的出现,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步入正轨。回顾一百年的研究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初创、发展、转变和开拓四个时期。综观各时期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研究特点鲜明突出。基本呈现出良莠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在英文文献中,城市研究所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越来越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对英文文献中的城市政体理论、城市制度研究、城市街区治理、城市治理与公共财政研究、公民参与等研究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中国的城市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