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不管”事件发生后,人们的眼光往往只局限于一个教师、一个个体上,而极少有人去关注出现此类事件背后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事件背后有两个“不管”才导致了“杨不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刘旭 《文教资料》2014,(2):32-33
连云港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文章分别从“行行”表示进行体、持续体两个方面对动词体标记“行行”进行分析.重点阐述“行行”所表达的特殊的语义即其使用的条件。“行行”作为体标记只提供背景信息,有凸显背景信息的作用.并且“行行”的使用必须有前景行为或事件的出现,整个句子强调前景行为或事件是在“行行”小句所提供的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易婧 《四川教育》2005,(10):46-46
上课了,我神秘地晃了晃手中的袋子:“想知道老师带来了什么吗?”“想!”我把手伸进袋子,学生的眼光紧紧盯着,教师里鸦雀无声。我掏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噫?”学生的眼中写满疑问。我又掏出了一个黄澄澄的广柑。“哇塞!”学生兴奋起来,有的还舔嘴咂舌,做出吞咽状。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王攀 《老年教育》2009,(6):26-27
一个问题牵出一连串问题或一连串类似问题,这是近年来的一个怪现象。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后,很多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浮出水面。如今,湖南发生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罗彩霞事件”披露不久,类似的问题也已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6.
1957年春,江苏省南通地区普遍发生了向单干户“算账”的事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是当地基层干部为了打击单干户、强迫单干户入社,以单干户在水利建设方面少承担了一些负担等为理由而发起的。当地各级领导指导工作中存在错误是发生“算账”事件的重要原因。“算账”事件被制止后,有关地方纠正了错误,遗留问题得到了善后处理。  相似文献   

7.
“可能性”是“统计与概率”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常常被轻视或忽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其中对“可能性”的教学提出了如下三个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根据这些目标,笔者对“可能性”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杨洪艳 《考试周刊》2012,(39):13-14
Langacker认知语法体系中的“发展动力模式”,“参照点”和认知构式理论等理论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的解释。“要”既可做根情态,又可做认识情态。情态动词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作为表达义务的根情态.可以与其他根情态连用。“要”所表达的否定概念通过“不”和”“没”实现:“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否定主动词所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相似文献   

9.
王丹 《中学俄语》2009,(8):61-62
前置词结构“на+第六格”表时间关系时,通常表示某一时间段中发生某行为或某事件。例如:  相似文献   

10.
钟颖 《文学教育(上)》2011,(21):118-119
《世界新闻报》——默多克旗下一家有着168年历史的报纸,因爆出窃听平民女孩米莉·道勒的私人电话等严重践踏新闻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于今年7月被迫关闭。不过,随着事件的不断曝光,公众发现这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真正出了问题还不仅仅是《世界新闻报》,而是整个的英国报业文化。本文试图沿着这次事件发生的脉络,厘清“窃听门事件”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高原期”现象,原指技能的练习曲线中,开始进步快,但练习一段时期后往往出现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即高原期,突破这个高原期后,技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突破“高原期”的策略是加强对技能的再认识,积累更多的背景材料,寻找新的兴奋点。推行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评价方式注重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等已逐步进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  相似文献   

12.
“冷漠”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冷漠”现象的报道时有见报,对见死不救、见利忘义、坑蒙拐骗、麻木不仁等与社会公德相悻的行为进行了鞭挞,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警示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本文试图从“冷漠”现象形成的心理机制去探讨问题,以求真知。一般地说,“冷漠”现象发生在特定的事件和环境中,表现为人们对于事件的反应麻木,不予关注,不予帮助的精神状态。而从实际情况昏“冷漠”岂止是发生于某些突发事件中的现象。在一些正面活动中,在某些企事业单位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干群关系)中,甚至在一些被认为是热点成焦点的问题中,都可以看到人…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了”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虚词,也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因哈萨克语中凡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在动词后都可以用动态助词“了”,而汉语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并非都可以用,针对哈,汉两种语言动词的不同特点,了解学生发生错用“了”的语病原因对于汉语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揭短”,即揭露别人的短处。“揭短”不同于批评。批评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指出人的缺点或错误,或者是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提出意见,这是人们相处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中肯的批评,能够帮助被批评者克服缺点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不断的进步。而“揭短”,翻人老帐,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针对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展开议论,适宜写成驳论性的文章,重点剖析“揭短”的危害和实质,给那些专门喜欢揭人之短的人击一猛掌。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是时代的要求。无结果式新闻是指对正在发生而还没有结果的事件、即将发生的事件以及发生到一定阶段但是还没有一个或众多的主体给予结论的事件所进行的报道,无结果式新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体现,它有着连续报道、第列报道和组合报道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大学里的极端事件一再发生,并且在前不久超越了个人化的“坠亡”,演化成直接影响到校园道德,损害同学之间最基本信任关系的令人发指也令人痛心的投毒杀人。在中国,每遇到极端事件发生,也往往是反思之时。从类似事件频繁发生,我们不难发现,“应试的一代”正在以他们的极端行为倒逼大学实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铺垫”与“伏笔”区别例谈四川邹发安作为一种表现手法,铺垫是指“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简明语文知识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N而V,C”句中的“而”有“如果”的意思。本文以替换和层次分析等方式考察,发现“而”并无“如果”的意思;“而”应是连接N、V,其深层仍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有突出V和取消N、V独立性的作用;所由构成的“N而V”格式,大都用于叙述一般性现象或事理,具有极浓的书面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20.
“N而V”中之“而”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N而V,C”句中的“而”有“如果”的意思.本文以替换和层次分析等方式考察,发现。而”并无。如果”的意思;“而”应是连接N,V,其探层仍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有突出V和取消N,V独立性的作用;所由构成的“N而V”格式,大都用于叙述一般性现象或事理,具有极浓的书面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