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你有没有亲手挖山芋的经历?告诉你,今天,是我平生第一次挖山芋,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刺激了!当时我们手中拿着一只只塑料袋,老师一声号令,我们便冲入山芋田中。不过,没头没脑地挖,那可不行。我们必须先找到山芋的根,然后,沿着根,再挖。不然,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一定挖不到山芋。在田中,我来回地探寻,睁大着眼睛,看哪里有山芋的根。突然,我无意中发现了半条根,露在地面,于是立刻蹲下身子,开始挖山芋,我用力扒开土,不久便挖到了第一个山芋。不过,那只山芋比我想像中的小得多,我便把它当做第一个小小的战果。…  相似文献   

2.
张玲玲 《考试周刊》2014,(57):191-191
<正>泥,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特别生活在农村是非常好的自然资源,于是我选择了这个适合幼儿的资源,选择了中班幼儿,开展了4次不同的玩泥活动,让幼儿在玩泥中发现、探索。一、谈谈4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反思活动一:收集泥土时间:2014年3月13日活动过程:1.教师分配人员:2人一组,每人一个挖泥的工具。2.教师交代任务:将泥土挖到小水桶里,看哪一组能把水桶装满。3.幼儿挖泥,在挖泥的过程中,探索泥土里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门前院子里种了几行青菜,从种到收,三岁的小孙子雷雷都参加了。我们把种菜的每一个过程变成雷雷喜爱的游戏,让他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学到本领。菜畦开好后,我们开始栽菜,雷雷也抢着要自己栽,而且不要我帮助。我给他一把小锹,一棵菜秧。他模仿我栽菜的动作,把小锹往泥地里插,一只手不行,就来两只手。尽管泥土已翻松敲碎,但他力气小,又不得法,菜总是栽不下去。他抬头看看爷爷利索地栽了一棵又一棵,就将手上的小锹丢掉,要  相似文献   

4.
“猴哥”     
正《西游记》里有个猴哥,家喻户晓,它也是我崇拜的对象。我们班里也有个"猴哥",名叫袁烨,他就像一只"猴子",所以我们都叫他"猴哥"。你看他天生一副"猴样儿":尖嘴猴腮的,大大圆圆的眼睛,骨瘦如柴的身体,手小但手指细长,加上一双灵活的双腿,经常跑得飞快,一溜烟儿就不见了。他的动作十分敏捷。记得有一回,我  相似文献   

5.
红薯芽     
前几天,妈妈给了我一个小巴掌那么大的红薯,让我种下去。我拿了一个朴素的黄色小花盆,小心地放进去。我又兴冲冲地跑下楼,捧回了一大堆泥土,放进小花盆里,把红薯盖着,浇了水,然后把小花盆放在阳台有阳光的地方,就盼着它发芽了!  相似文献   

6.
何薇 《今日教育》2009,(10):36-36
早餐后,我正在结构活动区里和小朋友们讨论着用什么材料结构高楼不会垮,忽然听见一阵叫喊声:“老师,我种的蒜苗长高了!是最高的一棵!”正在我纳闷时,强强小朋友一路飞奔过来,用一双带着泥土的小手兴奋地拉着我的手就往种植地里跑。我跟随他来到了种植地,  相似文献   

7.
作文“模”     
有一次,我到一所农村小学去看望一位在那里作校长的朋友。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了学生的作文本。这个学校给两班六年级同学出了“秋收一日”的作文题。我去的时侯,这篇作文还没有批改好,我在八十多本作文本中随便抽出几本看看,发现每篇开头几乎全是“早晨,蒙蒙的大雾弥漫天空,社员们都拿着工具下田收山芋了……”中间呢,就是山芋如何大,田里晒的山芋片怎样象雪。结尾更妙,篇篇是“这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胜利。”不仅内容一样,连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也差不多,好象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似的。后来,我又看到了几位老师的备课本。发现他们每次作文的备课,从文章的题目到主题思想,到篇章结构,都写得很细致。例如第一段怎么开头,怎么写景,第二段怎么交待人,第三段……甚至连每一段用些什么词语和大体的字数,都有充分的考虑,都写得很详细。把学生的作文与老师备课本上写的一对照,正好完全一样。我不是干教育工作的,对这一现象,当时不便乱谈。从乡下回来后,我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来想去,就大着胆子说几句外行话吧!  相似文献   

8.
下菜园     
站在东门桥看过去,一座山头连着另一座山头,仿佛黛绿的串珠。奶奶的一片菜园,就在这泥土泛香、空气清新的山腰水塘边。周日午后,我扛起小锄头,跟随奶奶到菜园。我手脚不歇,去拔萝卜,接连都是胖家伙,欢喜得我哈哈大笑。骨节草是最恼人的,节节生根,侵占菠菜的生活家园,被我用手击溃。冬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的劳动偶像——奶奶。奶奶热爱劳动,年轻时是"先进  相似文献   

9.
正作文材料:中秋节放假前,宿舍里几个同学在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过节。小张说:"什么过头,就是吃那腻得不行的月饼,烦死了。""团圆节嘛,不吃月饼哪行?倒是我妈妈每年非要回农村的老家,条件那么差,愁人。"小李慢声慢语地说。"大吃大喝加上到公园扭捏作态的照相就等于所有节日。"小王边说边笑。"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要过节?"小赵若有所思的话让  相似文献   

10.
打水片     
超是江都市仙女镇乡下的一个男孩,与我同年同月生,是我的铁哥们。暑假一到,他就约我去农村玩,我欣然同意。我争分夺秒做完暑假作业后,就催着爸爸、妈妈带我到农村去。超一见到我开口就说:"今天我带你去打水片。"我一听,乐得一蹦三尺高,跟着他来到了一个小河边。  相似文献   

11.
彼得的财宝     
推荐这篇文章的湖南小朋友许亮亮告诉我们,他好羡慕文中的小主人公彼得哦。在他居住的小区边上有一栋据说是当年张之洞洋务运动时留下的旧房子,读完这篇文章后,他和几个死党就"潜"到那栋旧房子里找了半天,也想"挖"出个文物来,可惜,无功而返。我问他:万一挖到宝贝,你打算怎么办?你也会像小彼得那样把宝贝献给国家吗?许亮亮肯定地回答"当然!"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那么的高大,我只能够着他的手。那就扯着父亲的手吧,另一只手则紧捏着撒娇得来的小面人、糖葫芦什么的……就这样拽着,走着,一直到我窜到父亲的耳朵边。我喜欢父亲的手,父亲的手那么大、那么暖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那么忙,我只能像个小尾巴跟到这跟到那。到了天黑,母亲又端起一副毛线针,戳呀织呀,两只白皙的手灵巧而欢快地跳动着。这时,我就托  相似文献   

13.
他夏 《中学生博览》2024,(13):30-31
<正>下过雨的山路极为湿滑,泥土不知不觉便沾到了我们的雨鞋、裤脚,甚至踩到了枯叶,我们还得摔跟头呢!下雨了,山上的泥土又湿又滑,低头一看,泥巴卷上了裤脚,一朵蘑菇落在了草窠间,我随手一扯,直愣愣地就躺在了我的手掌心。我想,此时在家的老爸老妈应该也采了不少蘑菇吧!  相似文献   

14.
寒假趣事     
黄文迪 《小火炬》2011,(Z1):51+50
说起寒假里的有趣经历,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去年寒假去挖螃蟹的那一幕。那一天是难得的大晴天,我、小表弟和妈妈来到我们老家后面的小河边挖螃蟹。到了河边,我迫不及待地放下小桶,拿起竹竿,挽起裤管,顾不得脚下的冰冷,就开始"工作"了。小表弟快活地紧跟在我后面,一起埋头苦干。我时而用铲子挖开泥土,时而用竹竿重重地插进螃蟹洞旁边的泥土,时而将竹竿用力往上抬起来……哎呀!由于用力  相似文献   

15.
一、家乡的红泥土我们班的爱家乡教育,从让幼儿认识家乡的红泥土开始。首先我带幼儿去观察农民伯伯挖地、播种,并让幼儿讨论泥土有什么用处。幼儿七嘴八舌地说:“泥土可以种豌豆、大豆,可以种麦子、棉花”……回园后我又问:“泥土除了可以种庄稼、蔬菜外,还可以做什么?”幼儿说出可以做碗、做花瓶、做砖头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带幼儿到砖厂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砖厂的工人叔叔怎样和水搅拌泥土,怎样制坯烧砖。然后再让幼儿参观各种建筑物,了解家乡的红泥土对  相似文献   

16.
"后爸"这个称呼其实是我给"二手"班主任起的一个绰号."二手"班主任顾名思义就是接管别人带过的班的班主任,如同"后爸""后妈",我是男班主任,所以自嘲为"后爸".在班主任工作中,大家都有这样一种体验,"二手班"难带,因此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接,"二手班"也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但是我这个"后爸"却接手成功了,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这个"后爸"是如何成功"变形"的.  相似文献   

17.
老牛颂     
正6月19日晴牛,从生下来开始,就跟着牛妈妈下田做活,大一点儿就学着自己做活,成年后,它们就独自下田做活,一直到死!它们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农田,献给了人类,自己却默默无闻,有了功劳也不会像小狗一样摇着尾巴到主人面前邀功;也不会像母鸡要下蛋时"咯咯"叫着,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更不会像猫一样叼着老鼠在主人面前取得那些毫无意义的表扬。而是踏踏实实地干活,没有要求,没有抱怨,它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相似文献   

18.
外公·竹·我     
外公有一双黝黑的手,那双手一层又一层的老茧,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和庄稼打了很多年交道。小的时候,我很不喜欢他抱我,因为他的那一双手硌得我生疼,那种感觉就像是赤脚走在干燥的泥土上,虽然不是很疼,但却很不舒服,所以每次他一抱我就哭。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吃着泥土里长出的粮食和蔬菜,喝着深井里打出的井水,所以多多少少也就保留了一些你们所说的土味和傻气。思维被束缚在农民的泥印里,说话不经过大脑,不懂权衡和变通,思考的深度深不过一口枯井。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幅《小牛学耕》的漫画使我久久难忘:画上有一农夫,手牵牛绳,剑眉倒竖,大喝:“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后面一干瘦老头,秃顶,戴副眼镜,身穿黑马夹,模样有点酸,使劲地揪着牛尾巴,理直气壮地回答:“不会耕田,怎能下田?” 这是一幅富含哲理让人深思的漫画:世上难道有生下来就会耕田的牛吗?既然没有,那么就得学,就得实践,“不让下田,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